中国苏联东欧学会第二届年会学术讨论概述-凯发官网入口

||||
当前位置 >> 凯发官网入口 >>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中国苏联东欧学会第二届年会学术讨论概述
苏联东欧学会 来源:《苏联东欧问题》1986年第4期 2009年10月12日

  中国苏联东欧学会于1986年5月12—17日在武汉召开了第二届年会。 在这次年会期间,与会者就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政治经济体 制改革问题,并对苏联对外战略及其与东欧国家之间的关系和整个国际形势进行了讨论。现 将讨论的具体情况简述如下:

  一、关于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问题 (一)如何看待苏东国家发达社会主义理论问题。

  讨论中,围绕这一问题基本上形 成两种观点。有些代表认为,现在讨论发达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划分阶段问题已没有实际价 值。因为“发达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已经“寿终正寝”。苏共二十七大实际上已经放弃了 “发达社会主义”理论并以社会主义“完善论”取而代之。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指出,社会主义 是一个发展过程,要把它划分阶段是很困难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实践表明,把社会主义划 分为阶段弊大而利小。 有些代表不同意上述看法。认为: 1.把社会主义划分阶段是很有必要的。确定社会主 义国家目前处在哪一个发展阶段,是执政党制定战略、策略、方针、政策的基本理论依据。 估计过高,就会制定不切合实际的方针路线,必然要犯盲目冒进和超越阶段的错误。2.“发 达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是可以成立的。列宁提出“发达社会主义”概念,实际上是把社 会主义划分为不发达阶段和发达阶段。实际证明,列宁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社会主义社会 必须有一个由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由不完善到完善的漫长的发展阶段。3.苏联还不是一个 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就整个经济发展水平来看,都与发达社会主义社会有一定的距离。

  (二)怎样看待苏联东欧国家“超越阶段思想”的问题。

  大家普遍认为:1.“超越阶段思想”即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左”的思想倾向是国际 共运中的通病,并且相互影响。从国际共运的发展来看,对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从“理想化” 到“现实化”的认识过程。现在,社会主义已由“天国”回到了“地上”。这是认识上的重大 进步。2.马克思和思格斯对于科学共产主义曾作过科学的预测,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 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作出了贡献。但是,他们的某些论述,也容易使后人作超越阶段的理 解。3.超越阶段思想缠绕了苏联半个世纪,也影响了东欧各国几十年。通过实践的认识,苏 东国家对于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不断地“降调”。苏联从六十年代以来作了四次修改;由 1961年赫鲁晓夫的“共产主义建成论”、降到1967年的勃列日涅夫的“发达社会主义建成 论”,进而降到1982—1984年安德罗波夫的“发达社会主义起点论”,最后降到现在戈尔巴 乔夫的“社会主义完善论”。 与会者认为,同过去相比,戈尔巴乔夫的“完善论”比较现 实,但是否退够了,完全克服了超越阶段思想了,还需要进一步观察。4.波兰最近在克服超 越阶段思恕方面,迈出了大胆的步子,提出:波兰仍处于过渡时期。在这一过渡时期中,除 了社会所有制外,还存在着私有制、小资本主义成份,从阶级成分来看,除了工人、农民和 知识分子外;还存在着小市民、小资本家;在现时期,不仅有非对抗性矛盾,而且还有对抗 性矛盾。当前波兰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与会者认为,波兰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 理论问题很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关于苏联东欧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及发展趋势问题 与会者普遍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和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能否成功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体制能否进行重大的改革。与会者联系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最近召 开的党代会的情况,分别对其政治体制改革及其发展趋势作了初步的估价。

  (一)对苏共二十七大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措施的评价。

  一部分同志认为,苏共二十七大提出了改革政治体制的一些设想和方向,例如实行社会 公正原则,扩大民主、实行人民自治;要进一步扩大社会团体和劳动集体决策的范围和权 限,基层干部直接选举、苏维埃干部不断更新等等,这些都表明苏联改革政治体制出现了良 好的开端。另外一部分同志则认为,苏共二十七大并未提出根本改革政治体制的措施,对戈 尔巴乔夫本人不能作过高的估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观点和提出的改革措施基本上是从安德 罗波夫那里承袭过来的。他本人并未提出什么新的改革观点和主张。因此,对苏联政治体制 改革的发展方向要进一步观察。

  (二)苏联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及发展趋势。

  与会者认为,正确处理集权与分权、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是政 治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有些同志指出,六十多年来苏联一直坚持党代表人民管理国家的思想 观点。列宁曾强调党要集中,党中央要拥有广泛的权力。斯大林把党内集中制度变为国家集中 管理制度,使联邦国家变成了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因此,可以说国家管理的高度集中制来源 于党内的高度集中制。苏联多次出现党的领袖的个人集权和个人迷信都与这种高度的集中制 有关。所以改革政治体制,就是要改变党和国家的高度集中制,而首先要改变党的高度集中 制。苏共二十七大重新提出了人民自治的原则,这为劳动者广泛地参与民主管理捉供了新的 理论依据,也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前提。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思想原则仅限于 在基层中实施,中层特别是上层尚未提出实现民主化的措施,对,土层尚缺乏有效的监督制度。

  (三)东欧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及发展趋势。

  与会者认为,近来波兰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出观了积极的趋向。这主要表现在:1.强调 改进党的领导作用。现在波兰认为,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领导作用;在社会生活中起指导 作用;在工人阶级和人民中起服务作用;2.强调调整党政关系,要求各级党组织不干涉其它 机构的一切事务,只起监督作用;3.改进选举制,最近党代会上,党的第一书记由代表直接 选举,并且提出两名候选人由代表秘密投票。党的最高领导人限定任期两届;4.实行党和民 主党派联合执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和管理作用。 与会者认为,南斯拉夫在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中实行轮换制、任期制,有助于发扬民主、 防止个人过分集权和专权,消除个人迷信。但是,观在的问题是,南斯拉夫实际上的分权太 多,联邦制的叫’央对全国缺乏宏观控制,不利于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许多重大的迫切问题 的及时解决。为了克服宏观失控所带来的困难和问题,南斯拉夫将会在自治的基础上加强联 邦政府在国家事务,卜的管理作用。

  三、关于苏联东欧国家经济 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问题 (一)苏联东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与会者普遍认为,苏联东欧国家大都处于新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时期,有些国家还掀起了 一股改革的浪潮。苏共二十七大明确提出对现行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这使得 有些东欧国家解除了深入进行经济改革的顾虑。目前多数苏联东欧国家正在逐步地制定和完 善进一步进行经济改革的措施。但是,由于国情不向,各个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侧重点不尽 相同。就共改革内容来看,这些国家经济改革大体上分为三种情况:经济管理权限过分集中 的国家,当前改革的重点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分权过多的国家则提出要加强中央政府对全国 经济的宏观控制,经济管理权限的集小和分散比较适度的国家则采取一些新的完善措施来克 服当前存在的经济困难。

  与会者在讨论中指出,苏联今后经济改革的基本方向是:1.在加强和改善集中管理效能 的同时,扩大企业自主权推{亍完全经济核算制。加强企业劳动集体和职工个人与企业经营活 动效果的直接联系,2.对阶格体系进行改造,更加广泛地利用限价和合同价格,3.完善国民 经济各级和各个环节的组织管理结构,不许各部和主管部门对企业的琐碎监督,减少中间管理 环节。4.进一步完善物质刺激制度,发挥工资、奖金的有效刺激作用,克服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匈牙利改革的主要方向是;1.完善阶格体系,使价格更好地反映价值,减少国家补贴, 2.改革税制,调整税率,3.继续扩大企业自主权,企业负责人实行招聘制和选举制;4.开放资 金市场,允许企业发行债券,资金流动和原材料买卖,5.允许职工流动,6.进一步改革金融 体制,实行新的企业破产法。

  波兰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在保持国家计划在调整经济战略进程和规模方面的关键作用的 同时,使各种经济机制适应市场需求和自行调节,使各级经济领导机关关和企业决策工作和监 督工作民主化,提高自主、自负盈亏企业的地位,使共成为基本经济实体和经济效益的体现 者,严格限制用于拯救企业的预算支出,不准靠国家货款和补贴的企业擅自提高职工的实际 平均工资水平。

  保加利亚改革的方针是;1.扩大企业自主权,使企业成为自我调节的系统,2.对价格和 管理政策进行“彻底改革”,3.改革上层计划相管理机构及基层行政机构的工作方法和管理 形式,改革经济组织的活动方式,充分利用价值规律、商品货币关系和供求规律等。 与会者比较一致地认为,苏东国家出现的经济改革的趋势是不可改变的。捷、罗、民主 德国虽然目前经济体制不作大的改革,但总是要进行一些调整的。

  (二)对苏东国家当前改革的评价。

  一种意见认为,苏共二十七大提出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这标志着苏联的 改革进入—个新的阶段。没有理由说苏联模式不会发生某些变化 ,另一种意见认为,苏共二十 七大刚刚开过。对此要作出准确的判断还为时尚早。历史的经验表明,大会上提出的各项措施, 往往会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因素而难以实现,因此需要观察3—5年才能真正看出个眉目。 对匈牙利经济体制改革也有不同的评价。一种意见认为,匈牙利的改革是成功的,在东 欧各国中也是改的最好的,从四论到实践都有自己的特点,是一种独特的模式。但是另一种 意见认为,匈牙利当前存在不少经济困难,如果它的体制改得好,就应该有好的效果,而如 今匈矛利经济出现了负增长现象,这说明对它的改革也要一分为二。

  在谈到苏东国家经济管理模式问题时,与会者认为,这些国家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 为多种多样的模式,例如,可以划分为集权与分权的模式、指令性计划与非指令性计划的模 式;还可以从宏观协调和微观协调关系上划分模式。对任何一个模式都要一分为二,根据不 同国家的国情进行具体的利学的评价和认识。有些国家实行分权管理可能好一些,有些国家 实行集权管现可能好—些。不能说好就一切都好,更不能以某个国家经济改革的标准去简单 化地评价其它国家改革的好坏。集权与分权、宏观控制和微观搞活都有一定的限度,既不是 越集权越奸,也不是越分权越好,每个国家都要根据自己的同情寻找集权与分权管理的最佳 的结合点。

  四、关于苏联东欧国家当 前经济政策调整的趋势 (一)对苏联社会经济加速发展战略的评价。

  与会者在讨论中普遍认为,苏共二十七大提出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要在本世纪末使国 民收入翻一番的宏伟目标。这将会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今后五年是苏振兴经济的重 要转折阶段,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在谈到现在的加速战略同苏共二十四人提出的经济战略的关系问题时,与会者捉出了两 种不向的意见。—种意见认为,苏共二十七大提出的加速战略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战略相比 无论在指导思想上,还是在战略目标上都是不同的。加速战略的首要任务是强调经济加速发 展并且要求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全面的“完善”。另—种意见认为,加速战略同过去的战略确 有一些不同的提法,但并没有发生重大的根本性的变化。它问过去的经济战略有一定的连续 性;是过去战略的继续和发展,核心仍然是实行社会生产的全面集约化。因此,不宜提有重 大的战略变化。有的同志还指出,苏联捉出的加速发展,并不是高速发展,只是比过去的增 长速度略有提高。1986—1990年经济增长速度规定为3.5—4%,九十年代后会更快一些。

  (二)苏联东欧各国加速科技进步的措施。

  与会者认为,苏联和东欧国家在实行经济由粗放向集约发展的转变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加 速科技进步的问题,都把加速科技进步看作是实现经济集约化和社会经济加速发展的关键因 素。这些国家除了根据各自的国情分别制定本国的中、长期科技发展综合纲要外,还于1985年 12月共同制定了经互会2000年科技进步综合纲要。制定经互会科技进步综合纲要既是为了 加速这些国家的科技进步,又是为了抗衡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和西欧的“尤里卡”计 划。纲要要求经互会成员国既立足于本国的科技力量,又重视大家庭各国的科技力量来联合 攻关,争取在十五年内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三分之二到一倍以上,大大降低单位国民收入 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使主要产品质量和技术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与会者指出,当前苏东国家确定的科技进步的共同方向是:集中力量发展电子和微电子 技术,研制新的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研制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的新设备和新工艺,加速发展 核动力工业,大抓生物工程和遗传工程的研究和应用。

  与会代表还指出,近来苏联采取了一系列加速科技进步的措施,例如组建科研生产联合 公司和跨部门的科研生产联合体,下放科研机构,对科研机构实行新的工资制度,增加科研、 规划设计人员的工资,加强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研究等等,如果这些措施能够落实,将会 对苏联科技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苏联东欧国家投资政策和结构政策的调整。

  最近以来,苏联东欧国家先后都对其投资政策和结构政策进行了调整。这些国家调整投 资政策的共同方向是:在普遍提高积累率的条件刀,程度不同地增加了投资总额,例如”86 —1990年苏联的基建投资增加25%,捷克斯洛伐克增长10—12%,匈牙利增长最少,为2%; 投资优先用于对加速科技进步起决定性作用的部门,生产制造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提高产品 质量和先进生产工艺的各部门,优先用于企业的改造和技术改装。 苏东国家调整产业结构的共同方向是,加速发展技术密集型部门,特别是微电子、工业 机器人工业、计算机工业、仪表工业等部门。普遍地重视农业部门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加强。

  五、关于苏联东欧国家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不少与会者认为,苏联东欧国家十分重视和高度评价社会意识,社会心理对经济发展的 巨大推动作用。这些国家对人民群众经常进行共产主义教育,注意抵制资产阶级腐朽的“文 化渗透”。它们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制度,积累了不少经验。例如, 这些国家都把发展文化、教育事业,造就新人,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十 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综合研究,出版发行了大量的专著和研究成果;有的国家,例如 苏联还强调在精神文明建设中采取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结合的综合教育方法,在校学生 除了接受文化教育外,还可接受劳动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 教育,此外还对群众进行无神论的教育。它们在上述各种教育的基础上通过理论上的说服 力、教育上的推进力、艺术上的感染力、道德上的约束力、法律上的强制力和文化上的渗透 力的综合作用建立起精神文明建设战线。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

  六、关于苏联的外交战略与 八十年代国际形势的展望

  (一)对苏联调整外交战略的评价。

  戈尔巴乔夫上任以后,对苏联的对外政策进行了调整。对此,与会者有三种不同的评价。 第一种意见认为,苏联外交的总战略、总目标没有发生变化。战后几年来,它的主要对 手是美国。今后的主要斗争对手仍然是美国,这个不会变。苏美争夺的内容——军备竞赛和 地区性争夺也不会变。现在对外政策的调整只是策略性的变化。戈尔巴乔夫执行的对外政策 实际上是勃列日涅夫后期对外政策的继续和发展。 第二种意见认为,苏联对外政策的调整具有战略性的变化。其根据是:1.苏共二十七大 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国内,采取了加速国内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它的对外政策的总目标是, 为苏联的国内建设争取一个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因此,在国际事务中采取了收缩、忍让、缓 和的姿态,这同七十年代采取的进攻战略有所不同;2.苏联的对外政策调整不是一、二年, 而是十年、二十年的长期战略方针,戈尔巴乔夫是个跨世纪的人物。他现在调整的外交战略 将会维持十年;3.苏联在同美国的军事竞赛中不再是采取争夺军事优势的姿态,而是采取 保持均势的姿态。 第三种意见认为, 苏联当前的对外政策的调整和变化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种调整到底是 战略性的变化还是策略性的变化,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二)对苏美争夺态势的估计。

  一部分同志认为,对苏美争夺态势起决定性的因素是军事实力。另—部分同志则认为, 军事实力是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在战争时期,决定双方态势的因素主要 是军事力量,但是现在苏美关系是和平时期的对抗关系,除了军事力量对比之外,还有政 治、经济和科技等因素,同时还要考虑到综合运用这些因素的决心。目前,苏联在国际上面 临着两大挑战:一是它的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由于多年来的经济停滞和增长速度缓慢而受到 威胁,二是面临里根“星球大战”计划的挑战,这是对苏联综合国力,包括政治、经济、科 技和军事实力的全面挑战。

  苏美争夺的态势最近几年来有没有变化?与会者对此有不同的估计。 二种意见认为,最近一、二年来,特别是1983年里根提出“星球大战”计划以来,在双 方的争夺中,逐渐呈现美攻苏守的态势。持这种观点的同志指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苏 美之间处于战略僵持阶段,双方互有攻守,而从1983年以来,美国采取了咄咄迫人的态势: 它武装入侵格林纳达,支持尼加拉瓜反政府游击队,空袭利比亚……而苏联则对美的攻势采 取忍让态度。戈尔巴乔夫上台以来接连提出裁减核武器、取消两大军事集团的建议,都被美国 一一拒绝,苏联现在除了保住重要的战略据点外,对亚、非、拉的边远地区采取了收缩的方针。 另一种意见认为,当前苏美处于战略的僵持阶段,双方互有攻守,但不是攻守各半,而 是美国攻的多,苏联守的多。不过,也不能说苏联处于只守不攻的态势。它在亚太地区增加 了军事布署,这说明,只要有条件,它也不放过进攻的机会。

  七、关于苏联与东欧国家的关系 与会者围绕这一主题主要讨论了以下两个问题。

  (一)苏联与东欧国家一体化和合作对各自发展的影响。

  与会者认为,苏联与东欧国家的一体化和合作是同经互会这个组织密不可分的。对经互 会的作用要作历史的辩证的分析:既要看到它过去的作用,也要看到当前存在的问题,既要 看到它对苏联东欧国家有利的方面,也要看到不利的方面。 与会者指出,经互会国家三十多年来在经济发展上取得很大成就。一体化和合作给苏联 和东欧国家都带来不少好处。通过一体化和合作,东欧各国能够长期获得苏联比较稳定的原 料和燃料的供应,在同苏贸易中从价格和换货形式上得到不少实惠。苏联是东欧国家的生要 贸易伙伴,也是稳定的出口市场。经互会国家之间的专业化与协作,使东欧国家减少了投 资、提高了生产效益,促进了经济发展。此外,东欧国家还普遍从苏联直接获得援助。而对 苏来说,它通过合作可以从东欧得到许多需要的机器设备和物资,通过各种合作形式从东欧 各国获得资金、劳力和技术。除了获得经济上的利益外,苏联通过互助合作还获得政治上的 好处,满足了战略上的需要。不少同志在讨论中指出,当前,经互会一体化活动的中心已转 向共同掌握最新科技成就方面,转向国民经济各部门,首先是各种现代化机器没备的大规模 协作方面。

  (二)苏联与东欧国家关系发展的趋势。

  与会者认为,当前在与美抗衡中,苏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注意团结和利用东欧盟国的力 量。因此,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在坚持原则性的同时,增加了灵活性。比如, 它较前更加“平等”地看待与东欧田家的关系,尊重这些国家的民族利益和民族特点,承 认、肯定并注意研究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不再过多地干预这些国家的人事问题,对东欧各 国积极发展同西方的关系持宽容态度,在华约延期问题上照顾东欧国家的处境,对南斯拉夫 和阿巴尔尼亚的态度也有了新的变化。

  与会者指出,今后苏联同东欧国家的关系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 和科技合作将会加强。苏联将会在更大程度上允许盟国在处理内部事务上有较多的独立自主 权,以更加灵活的策略增强“大家庭”内部的“凝聚力”和“一致性”,更加尊重东欧国家 根据本困国情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更加默许东欧国家发展同西方的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 以减轻自己的负担,同时利用这种关系为振兴本国经济服务。苏联与东欧国家的经济一体化 和合作将会转向以科技合作为中心的发展轨道,将会进一步共同利用经互会国家的科技力量 来抗衡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为各自国家的经济集约化服务。在发展对华关系上,苏联 将允许东欧国家在不与其背道而驰的情况下,与我进一步交往,利用它们探道,以奉行绕开 三大障碍改善两国关系的方针。由此可见,苏联今后发展同东欧国家发展关系的主要意图 是:巩固“大家庭”的团结,全力以赴与美抗衡,借助经互会国家的经济和科技潜力扭转其 经济颓势,迎合东欧国家缓和东西方紧张关系的愿望,创造有利于国内建设的和平国际环境。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