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市中心涅瓦河畔的彼得保罗要塞,作为城市中兴建的第一座建筑物,既是圣彼得堡的象征,也是圣彼得堡的诞生与发祥地,更成为现今享誉世界的文化古迹。
17世纪的俄国还是一个以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为主的农奴制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西欧发达国家相比极为落后。1696年开始执政的彼得大帝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从瑞典人手中夺取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才能引进西方国家先进的技术,自由发展与西欧发达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交往,使俄国早日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为了使俄国拥有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俄国于1700年同瑞典开战,开始了长达21年的北方战争。
技术装备的落后使俄军在战争初期屡屡受挫。1700年11月30日,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在纳尔瓦城下击溃了训练不良的俄军。
纳尔瓦战役的失利并没有减缓彼得一世的扩张步伐。他一边加速进行军事改革,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一边总结经验,寻找时机进行反攻。到1702年,俄军已经能够在一些战役中取得胜利了。这时的战事已转入位于涅瓦河上游的拉多加湖地区。1702年10月,在经过两周的围困后,俄军攻占了诺特堡要塞(施吕瑟尔堡要塞),打开了通往波罗的海的大门。
1703年4月,俄军又成功地攻占了位于奥赫塔河与涅瓦河交汇处的尼耶尚茨要塞。
至此,经涅瓦河到波罗的海的通道彻底打通,接下来要考虑的是如何守卫通道的问题。在彼得召开的军事会议上,大家一致认为:尼耶尚茨要塞虽经瑞典军队多年经营,牢固坚实,但它既远离波罗的海,又受到奥赫塔河河道狭窄、水量不足的限制,难以给要塞形成足够的防御区域,而在位于涅瓦河分叉处的快乐岛上修建一座新的要塞是最理想的方案。
涅瓦河在流经快乐岛时分为大涅瓦河、小涅瓦河与涅瓦支河。快乐岛濒临的涅瓦河水量充足、水面宽阔,对岛屿起到了绝佳的保护作用。
快乐岛的陆地面积又刚好可以满足一个要塞的占地需要,要塞的围墙沿河而建,攻城者即使渡过河面也无处立足。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快乐岛成为修建新要塞的理想之地。
人们最初将要塞取名为圣彼得堡,但考虑到新兴的都城也要有个光荣而响亮的名字,就把圣彼得堡这个伟大的名称留给了即将动工的城市。要塞则因内部的石头教堂名为彼得保罗教堂而被人称为彼得保罗要塞。1703年5月16日,要塞的奠基仪式在快乐岛上隆重举行。随着参加劳动的士兵、农民和苦役犯的铁锹插入潮湿的泥土,俄国的北方都城也随之诞生了。
虽然彼得保罗要塞是作为防御设施修建的,但从它投入使用的第一天起,直到1917年沙皇政府垮台为止,却从没有发挥过海防工事的作用。自18世纪上半叶起,要塞便成为沙皇关押政敌和敌对势力的专门监狱。俄国历史上曾与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进行过坚决斗争的三代革命者——十二月党人、民粹派和无产阶级革命者的代表都被囚禁在这里。
彼得保罗要塞迎来的第一个犯人是彼得大帝与第一个妻子洛普金娜所生的儿子阿列克谢。1689年,在母亲纳雷什金娜的安排下,彼得与保守派贵族的女儿叶夫多基娅·洛普金娜完婚, 1690年2月18日生下王子阿列克谢。幼年时,王子不爱学习,成年后酗酒作乐,过着纸醉金迷的颓废生活,父子关系也因此变得极为紧张。保守派贵族和神职人员在阿列克谢周围形成了一个反对彼得改革的阴谋集团。1711年10月,阿列克谢在奥地利与奥皇的妹妹完婚,回国后开始公开反对彼得的改革。彼得严厉斥责儿子的丑恶行径,警告儿子如不改过,将剥夺其皇位继承权并将其“削发为僧”。阿列克谢对彼得的忠告置若罔闻,竟然当众宣布放弃皇位继承权,并于1717年9月趁彼得出国之机叛逃维也纳。得到消息的彼得一世万分震惊,他坚持将儿子引渡回国。经过反复交涉, 1718年阿列克谢返回俄国。彼得首先剥夺了阿列克谢的皇位继承权,然后将其关入彼得保罗要塞中的特鲁别茨科伊“棱堡”——以彼得大帝的好友特鲁别茨科伊的名字命名的建筑。1718年彼得大帝专门成立了由127人组成的特别法庭,对阿列克谢进行审判。1718年6月24日法庭宣布,判处阿列克谢死刑。两天后阿列克谢死于彼得保罗要塞监狱。
彼得大帝时期的著名经济学家伊万·吉洪诺维奇·波索什可夫(1652~1726年)赞成彼得的改革,主张发展工商业。他于1724年完成了著名的《贫富论》,书中详细描述了18世纪初期俄国的社会经济状况,阐述了经济改革大纲。该大纲因要求细化并明确农民对地主应尽的义务而触犯了以彼得一世的近臣亚历山大·丹尼洛维奇·缅希科夫(1673~1729年)公爵为首的大贵族的利益,引起了缅希科夫和叶卡捷琳娜一世(1684~1727年)的不满和恐慌。叶卡捷琳娜生于立陶宛农夫家庭,三岁成为孤儿后被一个牧师收养。最初嫁给一个瑞典骑兵。北方战争爆发后,她于1702年和丈夫一起成为缅希科夫的俘虏并跟随缅希科夫生活。彼得一世巡视缅希科夫军营时将她带走,从此她跟随彼得生活并改信东正教。
1724年5月8日成为彼得的皇后。彼得一世于1725年1月28日辞世后,她被缅希科夫和近卫军拥上皇位,成为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一世。1725年8月26日,叶卡捷琳娜一世和缅 希科夫联手将波索什可夫投入彼得保罗要塞监狱囚禁。波索什可夫于1726年2月1日死于狱中。
彼得一世的次女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1709~1761/62年)年轻时与荷尔斯泰因的查理·奥古斯特订婚,不久未婚夫被一场天花夺去了性命。伊丽莎白对未婚夫的暴卒深感悲痛,从此便沉醉于声色娱乐之中,终生未嫁。
1730年彼得一世的孙子彼得二世死去,这对伊丽莎白来说本是登上皇位的最佳时机,此时她的姐姐、彼得一世的长女安娜·彼得罗夫娜已经离世,她就是彼得一世嗣后唯一的直系亲属。但伊丽莎白却退居幕后,将皇位让给彼得一世的侄女安娜·伊万诺夫娜(1693~1740年)。安娜·伊万诺夫娜成为俄国女皇后立刻将她侄女的儿子伊万六世立为皇储。1740年安娜女皇去世,伊万六世继位。宫廷内的俄国正统派对于让彼得一世的外重孙继位,却把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一世的亲生女儿弃置一旁的状况极为不满,他们劝说伊丽莎白上台执政。在近卫军的帮助下,伊丽莎白于1741年登上女皇宝座。登基后她虽然废除了死刑,却把安娜女皇执政时期的数位重臣投入彼得保罗要塞监狱关押,后流放西伯利亚。这些重臣有安娜女皇的宠臣、“比伦苛政”[1]的创始人比伦(1690~1772年)伯爵,掌管内政外交的最高枢密院成员安德烈·伊万诺维奇·奥斯捷尔曼(1686~1747年)伯爵和军政部大臣、生于德国奥尔登堡的米尼希(1683~1767年)伯爵等。
从18世纪末起,彼得保罗要塞监狱的历史开始与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俄国民族解放运动史紧密相连,要塞监狱开始成为沙皇政权镇压革命运动的恐怖工具。18世纪俄国著名思想家、作家、俄国革命思想的传播者、被列宁称之为俄国解放运动中的第一位杰出代表的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拉季舍夫(1749~1802年)是第一批关入要塞监狱的革命者之一。1790年,拉季舍夫完成了一生中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这本书对劳苦大众的生活进行了既真实、又满怀同情的描写,对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揭露。该书出版后立刻遭到当局的查封,作家也于1790年6月30日被逮捕。叶卡捷琳娜二世下令将拉季舍夫关入彼得保罗要塞监狱。对作家的审讯持续了两个多月,叶卡捷琳娜二世亲自参与了对拉季舍夫的审讯工作。他们昼夜不停地对作家进行审讯,其目的在于彻底摧垮作家的精神与肉体。但拉季舍夫依靠顽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最终,枢密院、刑事法庭判处拉季舍夫死刑。这时,叶卡捷琳娜二世表现出了虚伪的仁慈,她下令免去死刑,改判流放西伯利亚,刑期为10年。动身那天,拉季舍夫身披镣铐,前往距彼得堡7 000俄里(1俄里=1. 06公里)的西伯利亚伊利姆卫城服苦役。
不仅仅是革命者和贵族中的自由主义者遭到当局的囚禁,随着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在各阶层蔓延,作为沙皇政权支柱的军队也开始出现动摇。俄国近卫军中最早成立的谢苗诺夫团是彼得一世于1687年抽调谢苗诺夫村的少年组建的。该团在随后爆发的北方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进入19世纪后,在谢苗诺夫团的士兵中出现了对沙皇军队中贵族军官享有特权、专横霸道,而针对普通士兵却实施严酷纪律的不满情绪,矛盾逐渐集中到团长施可茨 上校身上。1820年10月,谢苗诺夫团的一个连队在点名时因士兵向连长抱怨施可茨上校而集体遭到逮捕,被逮捕的连队随后被押往彼得保罗要塞监狱关押。随着全团士兵情绪的波动,逮捕的范围扩大到整个团队,共有1 400名士兵遭到逮捕。于是,彼得保罗要塞监狱首次成为犯人的集体关押地。军事法庭最终判决一部分士兵发配矿山服苦役,另一部分士兵被派往生活条件更加艰苦的俄国北部边境要塞,编入俄军其他部队继续服役。
1825年年底爆发的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标志着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始。列宁指出,正是在1825年俄国第一次爆发了反对沙皇制度的革命运动。到十月革命胜利为止这项伟大的民族解放运动共走过了3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1825~1861年的贵族时期、1861~1895年的民主革命时期和1895~1917年的无产阶级革命时期。参加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军人大多是1812年卫国战争和远征法国的参加者,这些人既经历过战火的洗礼,又受到过欧洲进步文化和先进思想的深刻影响。他们先后成立了自己的组织。1816~1821年成立的首批组织有救国协会和幸福协会, 1821年又成立了著名的十二月党人南方协会和北方协会。十二月党人试图只依靠军队的力量,在没有广大民众参加的情况下依靠军事政变夺取政权,彻底废除阻碍俄国发展的落后的农奴制,建立统一的民主制共和国或带有联邦制性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然而,十二月党人起义遭到沙皇政权的镇压。
起义失败后,首批被捕者于1825年12月14日夜被押往彼得保罗要塞囚禁。他们当中有北方协会成员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苏特戈夫(1801~1872年),步兵上尉德米特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谢平-罗斯托夫斯基(1789~1858年)公爵,起义领导人、北方协会成员、诗人和《北极星》杂志创办人孔德拉季·费奥多罗维奇·雷列耶夫(1795 ~1826年)。很快又押来了第二批犯人,他们中有北方协会成员德米特里·伊里纳尔霍维奇·托瓦利申(1804~1892年)中尉,退役大尉、1812年卫国战争和国外远征的参加者、救国协会的创办人之一、幸福协会和北方协会成员伊万·德米特里耶维奇·亚库什金(1793~1857年),幸福协会和北方协会成员、莫斯科法官、普希金的亲密朋友伊万·伊万诺维奇·普辛(1798~1859年), 1812年卫国战争和国外远征的参加者、救国协会和幸福协会的组织者之一、北方协会的领导人之一、起义时虽未到场(参政院广场,今十二月党人广场)却在起义前当选为起义指挥者的俄国公爵谢尔盖·彼得罗维奇·特鲁别茨科伊(1790~1860年)上校,名句“星星之火将燃成熊熊烈焰”的作者、著名的十二月党人诗人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奥多耶夫斯基(1802~1839年)公爵,北方协会成员彼得·格里戈里耶维奇·卡霍夫斯基(1797~1826年)中尉等。其中卡霍夫斯基在起义时勇往直前,将彼得堡总督、著名的俄国步兵上将、在1812年的卫国战争中率领先锋队勇追拿破仑的米哈伊尔·安德烈耶维奇·米洛拉多维奇击成致命伤。
考虑到被捕军官大多出身贵族,尼古拉一世怀着愤怒、不解与失望的心情亲自在冬宫里提审了这些军官,然后将他们押回彼得保罗要塞,囚禁在阿列克谢三角堡内的秘密牢房里。
阿列克谢三角堡原是彼得保罗要塞的外部工 事,于1733年动工修建,并在三角堡内加盖了一座监狱建筑,取名秘密牢房。
对十二月党人的审讯持续了半年,宣判时5人被判处绞刑,他们是救国协会和幸福协会成员、南方协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俄罗斯法典》的起草者、维亚特卡步兵团团长帕维尔·伊万诺维奇·彼斯捷尔(1793~1826年)上校,南方协会成员、主张在俄国实行共和制并领导切尔尼戈夫团起义的米哈伊尔·帕夫洛维奇·别斯图热夫-留明(1803~1826年)少尉, 1812年卫国战争和国外远征的参加者、救国协会和幸福协会的创始人之一、南方协会的领导人之 一、切尔尼戈夫团起义的组织者和领导人谢尔盖·伊万诺维奇·穆拉维约夫—阿波斯托尔(1796~1826年)中校,雷列耶夫和卡霍夫斯基。另有100多位十二月党人军官被判处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参与十二月党人起义的普通士兵则被编入驻守高加索的俄军部队继续服兵役。
1826年7月12日,彼得保罗要塞司令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向5位被判处死刑的贵族革命者宣读了将于当晚执行绞刑的命令。考虑到犯人临刑前的需要,一位神父、一位医生和两名理发师也已等候在那里。5位英勇的十二月党人平静地听完了预料之中的审判结果,友好而客气地谢绝了要塞司令为他们准备的梳理 精神和肉体的服务,对于即将到来的绞刑面不改色。绞刑将在彼得保罗要塞的“冠堡”内执行。“冠堡”是构筑在要塞外部、用以加强要塞防御的军事工事。新搭起的5座绞刑架就立在“冠堡”内由一座半圆形建筑物围成的空地上。
夜晚来临了,要塞卫戍部队的士兵和沙皇派来监斩的官员分列在绞刑架两旁。5位革命者被带到这里,他们坐在花坛的草地上,不时地彼此轻声交谈着什么,安详平静的神态与身披的白色尸衣和沉重镣铐强烈地刺激着监斩的士兵们,以至于一些士兵竟然开始发抖,仿佛即将被推上绞架的不是十二月党人,而是他们。
时辰已到, 5位十二月党人被推上了绞架。行刑的鼓声响起,随着脚下凳子被踹倒,意外发生了,穆拉维约夫-阿波斯托尔、雷列耶夫和卡霍夫斯基3人的绞绳断了,沉重的躯体重重地摔到地上。面对意外情况,要塞司令命令绞刑重新进行,他安排一队士兵照顾伤者,另一队士兵修复绞架。当一切重新就绪时,天空中已经泛起了黎明的曙光。鼓声再次响起,士兵们把摔伤的3人重新推上绞架……5位英勇的革命者就这样为了伟大的理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十二月党人的鲜血唤醒了更多的仁人志士,他们沿着十二月党人走过的道路继续前进。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彼得拉舍夫斯基(1821~1866年)就是这样一位痛恨专制制度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主张在俄国实行民主政治制度并解放农奴。他在1844~1849年期间把彼得堡青年中具有进步思想的贵族和平民知识分子联合起来,组成政治团体,这个团体被称为彼得拉舍夫斯基派。俄国讽刺作家、民主主义启蒙家、深受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和圣西门影响的米哈伊尔·叶夫格拉福维奇·萨尔蒂科夫-谢德林(1826~1889年)和积极宣传彼得拉舍夫斯基派思想的俄国文学评论家瓦列里安·尼古拉耶维奇·迈科夫(1823~1847年),俄国涅克拉索夫派诗人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普列谢耶夫(1825~1893年),对俄国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的著名作家弗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年)等都同彼得拉舍夫斯基派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彼得拉舍夫斯基派的成员定期在彼得拉舍夫斯基家中举行活动,讨论有关社会改革的问题,商讨如何彻底推翻阻碍俄国社会发展的封建农奴制。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较深,不主张通过革命的方式推翻沙皇的专制政权。另一部分革命立场较为坚定的人则主张必须发动广大民众,通过武装起义的方式夺取政权。他们准备筹建地下印刷所,以此在民众中传播革命思想。彼得拉舍夫斯基派的领导人之一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斯佩什涅夫(1821~1882年)是一位唯物主义无神论者,他赞同鼓动民众起义,他甚至草拟出了成立革命组织“秘密协会”的计划书。就在该组织即将成立之际,沙皇政府的密探打探到了彼得拉舍夫斯基派成员的行踪后,装扮成革命者混入彼得拉舍夫斯基家参加活动,把会议的情况以及发言内容记录在案后上报沙皇。1849年4月22日,尼古拉一世下令逮捕彼得拉舍夫斯基派成员。彼得拉舍夫斯基派成员不幸全部落入敌手,直接被押往彼得保罗要塞,关入阿列克谢三角堡中囚禁过十二月党人的秘密牢房。经过8个月的关押与审讯后,以企图成立秘密组织从事革命活动、从事了背叛沙皇的反动宣传活动等罪名判处21名彼得拉舍夫斯基派成员死刑。
1849年12月22日, 21名死刑犯被带到谢苗诺夫练兵场(今少先队员广场)执行枪决。
练兵场上树起了3根插入泥土的木杆。士兵将首批执行枪决的3名犯人押出队列,他们是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蒙别利(1823~1902年)中尉、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格里戈里耶夫(1894~1919年)中尉和彼得拉舍夫斯基。在向3位犯人宣读完判决书后,神甫给犯人套上白布尸衣,随后监斩的士兵将3人绑在木杆上,并用白布蒙上眼睛。行刑队列队完毕,指挥官高喊:“预备”,行刑队举枪瞄准,行刑的鼓声随之响起。在经历了令人窒息的数秒钟后却传来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口令:“枪放下”。法官走到犯人面前,宣读新的判决结果,将死刑改判为服苦役。3人随后被带回犯人队列, 21名犯人重新被押回彼得保罗要塞。导演这出闹剧的就是尼古拉一世本人。
从19世纪60年代起,新兴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开始走上俄国革命的历史舞台,继续反抗沙皇的专制统治。《现代人》杂志的撰稿人、翻译过海涅作品的翻译家和诗人米哈伊尔·拉里奥诺维奇·米哈伊洛夫(1829~1865年)因为起草了《致年轻一代》而被沙皇政府于1861年10月14日逮捕,关入彼得保罗要塞监狱。
退役中尉、《现代人》杂志撰稿人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奥布鲁切夫(1836~1912年)因散发了《大俄罗斯人》传单,也被沙皇政府于1861年11月3日关入彼得保罗要塞,囚禁在阿列克谢三角堡中的秘密牢房里。
被列宁称为已经走到辩证唯物主义跟前,可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前面停住了的俄国哲学家和作家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赫尔岑(1812~1870年)是在十二月党人的影响下与诗人及政论家尼古拉·普拉托诺维奇·奥加廖夫(1813~1877年)一起走上革命道路的。
1847年赫尔岑移居国外后提出了“俄国社会主义”理论,成了民粹派的创始人之一。1855年赫尔岑在伦敦建立了“自由俄国”印刷所。
1856年奥加廖夫也流亡到国外,成为“自由俄国”印刷所的领导人之一和《钟声》报的发起人兼编者,开始与赫尔岑一起并肩战斗。他们2人在伦敦创办的《钟声》报在俄国社会各阶层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该报提出了要解放农民、取消沙皇政府的书刊检查制度、废除体罚制等民主要求以及民主革命的纲领。沙皇政府对赫尔岑和奥加廖夫恨之入骨,于1862年7月将与2人交往甚密的《现代人》杂志撰稿人、革命民主主义者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谢尔诺-索洛维耶维奇(1834~1866年)逮捕入狱,关在彼得保罗要塞监狱一直到1864年,后判其终生流放西伯利亚。
俄国政论家和文艺评论家、革命民主主义者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皮萨列夫(1840~1868年)也因为撰写了揭露沙皇专制政权玩弄阴谋的文章而遭到当局的迫害。1862年7月沙皇政府将皮萨列夫逮捕,在彼得保罗监狱的单身牢房里囚禁了皮萨列夫4年。在4年恶劣的牢狱生活中皮萨列夫仍然笔耕不辍,创作出了25篇文笔犀利的文学批判文章。
俄国民主革命的思想领袖尼古拉·加夫里洛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年)生于萨拉托夫的牧师家庭。上大学期间他开始接近彼得拉舍夫斯基派,对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初步形成了革命民主主义世界观。1853年他移居圣彼得堡。1856年车尔尼雪夫斯基成为《现代人》杂志政治评论栏目的负责人,他把《现代人》杂志当作同沙皇专制制度进行斗争的主战场,运用一系列政论与文学评论文章,广泛传播革命思想。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从一开始就被车尔尼雪夫斯基识破,他用书写传单的方式告语农民不要上当,告诉人民只有斧头才能拯救他们,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济于事。沙皇政府无法容忍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言论,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于1862年7月7日将车尔尼雪夫斯基逮捕,囚禁在阿列克谢三角堡的秘密牢房里。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牢房中毫不屈服,为了反对狱中的非人待遇并为自己争取到应有的权利,车尔尼雪夫斯基采取了绝食的方式与当局进行斗争,这也是俄国历史上政治犯的第一次绝食斗争。1864年2月5日,枢密院以车尔尼雪夫斯基撰写了号召农民起义的反政府宣传文章判处其在矿山服苦役14年,然后终生流放西伯利亚。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战友、《现代人》杂志编辑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舍尔古诺夫(1824~1891年)是俄国著名的作家与政论家。1863年,他因持有革命民主主义观点遭到沙皇政权的迫害,被关入彼得保罗要塞监狱。
进入19世纪,民粹派初步形成,其成员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主要从事脑力劳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他们积极投身于“到民间去”这项革命民主青年走向农村的群众运动,在广大民众中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号召民众起来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俄国著名的民粹派思想家、无政府主义理论家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巴枯宁(1814~1876年)从1840年起侨居国外。由于巴枯宁参加了欧洲的革命运动,俄国政府于1851年将他从奥地利引渡回国,关入彼得保罗要塞阿列克谢三角堡的秘密牢房,到1854年才将他转入其他要塞监狱继续关押。民粹派的另一位重要思想家、政论家彼得·尼基季奇·特卡乔夫(1844~1885/86年)因为参加了俄国19世纪60年代的革命运动,并在自己的文章中明确指出知识分子在革命中应起的作用而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1871年他被当局逮捕后囚禁在彼得保罗要塞监狱。
革命民主青年走向农村的“到民间去”革命运动于1873年春开始, 1874年夏发展到高潮。该运动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与纲领,只依靠空想理论指导实践,因此没能掀起大规模的农民运动,于1874年年底遭到失败, 4 000多人被逮捕。其中的重要成员、“到民间去”口号的倡议者之一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维奇·罗加乔夫(1851~1884年),运动的发起人之一、革命的民粹主义者谢尔盖·菲利波维奇·科瓦利克(1846~1926年),彼得堡首批工人小组的组织者之一、革命的民粹主义者尼古拉·阿波洛诺维奇·恰鲁金(1851/52~1937年)和著名的贵族革命家与无政府主义理论家、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克鲁泡特金(1842~1921年)等人由于在彼得堡的工人群众中广泛宣传革命思想而被关入彼得保罗要塞监狱。此时要塞内的监狱状况已经发生了变化。1872年当局在要塞的特鲁别茨科伊“棱堡”内建好了一座专门关押政治犯的二层囚楼,楼内规定了严格而残酷的监规。革命的民粹主义者在这里被囚禁到1878年。
1876年年底,革命的民粹主义者成立了民粹派组织“土地和自由社”,其纲领是农民革命和实行土地国有化等。该社的组织者马克·安德烈耶维奇·纳坦松(1850/51~1919年)和亚历山大·德米特里耶维奇·米哈伊洛夫(1855~1884年)等人都被囚禁在特鲁别茨科伊“棱堡”内的囚楼中,其中米哈伊洛夫因行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判终身监禁,于1884年死于狱中。
1879年8月,“土地和自由社”出现分裂,新的革命民粹派组织“民意党”诞生了。“民意党”的纲领是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召开立宪会议、要求民主自由、将土地交给农民。主要的斗争方式是采取恐怖手段刺杀沙皇。1881年3月1日,该组织成功地将亚历山大二世刺死,由此招致当局对该组织的大规模清剿,主要成员均遭当局逮捕,被囚禁在特鲁别茨科伊“棱堡”内的囚楼中。法庭宣判26人死刑,其中“民意党”执委会委员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克维亚特科夫斯基(1853~1880年),执委会委员安德烈·科尔涅耶维奇·普列斯尼亚科夫(1856~1880年),“民意党”创始人与领导人之一、谋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组织者之一、 被列宁高度评价为可与罗伯斯庇尔和加里波第并提的安德烈·伊万诺维奇·热里雅鲍夫(1851~1881年),执委会委员、谋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组织者与参加者索菲娅·利沃夫娜·佩罗夫斯卡娅(1853~1881年),最早的工人革命家之一、“民意党”投掷组成员季莫费·米哈伊洛维奇·米哈伊洛夫(1859~1881年)和向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投出第一颗炸弹、但并未炸到沙皇的投掷组成员尼古拉·伊万诺维奇·雷萨科夫(1861~1881年)等10人被处死,其他人员后被改判为服苦役。
1886年,“民意党”的恐怖小组成立。该组织于1887年3月1日行刺沙皇亚历山大三世。
行动失败后,该组织遭到破坏,重要成员被当局逮捕,其中彼得·雅科夫列维奇·舍维廖夫(1863~1887年)和列宁的哥哥、参与刺杀亚历山大三世准备活动的亚历山大·伊里奇·乌里扬诺夫(1866~1887年)等5人先被关押在特鲁别茨科伊“棱堡”内的囚楼中,后于1887年5月在施吕瑟尔堡要塞被处死。
成立于1878年12月的俄国北方工人协会是第一批革命工人组织之一。该组织的行动纲领是推翻专制制度,争取民主自由,改革社会制度。领导人之一维克托·帕夫洛维奇·奥布诺尔斯基(1851~1919年)于1879年被当局逮捕后关押在彼得保罗要塞监狱,成为囚楼中第一位来自革命工人队伍的被捕者。随着 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不断扩大,俄国的革命运动从1895年起进入到无产阶级革命的新阶段,彼得保罗要塞监狱的牢房中也开始出现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身影。1896~1898年,这里先后关押过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主要有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成员、十月革命胜利后任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的亚历山大·西多罗维奇·沙波瓦罗夫(1871~1942年),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成员、十月革命胜利后任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团成员的弗里德里希·威廉莫维奇·林格尼克(1873~1936年),著名的布尔什维克党 员、《火星报》创办人之一、党中央莫斯科委员会领导人兼北方局领导人、化名格拉奇的尼古拉·埃内斯托维奇·鲍曼(1873~1905年)。
1907年当选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委员、1917年任教育和工业人民委员的苏联党务和国务活动家维克托·帕夫洛维奇·诺根(1878~1924年)曾于1901年10月被沙皇当局逮捕,囚禁于彼得保罗要塞监狱。1902年10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组委会委员潘捷列伊蒙·尼古拉耶维奇·列佩辛斯基[2](1878~1924年)落入沙皇密探之手,也在彼得保罗要塞监狱中受到了沙皇政权的极大摧残。
在俄国1905年革命期间,要塞监狱还成为沙皇政权关押无产阶级作家和历史学家的恐怖之地。著有18世纪农民史、十二月党人和彼得拉舍夫斯基派历史等著作的民粹派历史学家瓦西里·伊万诺维奇·谢梅夫斯基(1848/49~1916年),著有西欧近代史和法国大革命史的俄国科学院通讯院士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卡列耶夫(1850~1931年)和无产阶级的伟大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年)等人都曾因试图制止沙皇政权向请愿工人开枪而遭到当局的迫害与关押,在彼得保罗要塞监狱中度过了各自的不眠之夜。1905年1月8日,当高尔基得知彼得堡的工人第二天将去冬宫向沙皇尼古拉二世递交请愿书、而沙皇政府准备对工人的和平示威行动进行镇压的消息后,立刻与彼得堡知识界的几位代表一起寻找内政大臣彼得·德米特里耶维奇·斯维亚托波尔克-米尔斯基(1857~1914年)中将,但求见没有得到允许。他们转而求见大臣委员会主席谢尔盖·尤里耶维奇·维特(1849~1915年)伯爵,得到的答复是镇压的命令已无法更改。1月9日的流血事件深深地刺痛了作家的心,他写出了声讨和揭露沙皇政府罪行的《告全体俄国公民和欧洲各国舆论界书》。沙皇政府无法容忍高尔基的做法,于1月11日在里加将其逮捕, 1月12日押到彼得堡,关入彼得保罗要塞特鲁别茨科伊“棱堡”囚楼中的39号牢房。社会各界掀起了一场声援高尔基的行动,迫于外界压力,沙皇政府在收取了1万卢布的保释金后于1月14日被迫将高尔基释放。
推翻沙皇专制制度的俄国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于1917年2月底爆发。布尔什维克领导工人、同时发动士兵与农民起来革命。
从2月23日起,彼得格勒(1914年,圣彼得堡改称彼得格勒)的工人开始举行反对饥饿与战争的示威游行。26日,沙皇政府派来镇压工人罢工的部队开始转向工人一边。27日晨,起义的人流涌向彼得保罗要塞。此时,要塞卫戍部队的士兵也开始拒绝执行长官的命令。28日上午10点,起义的人群在勇敢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尼古拉·古里耶维奇·托尔马乔夫(1895~1919年)的率领下冲进要塞,与迎接起义队伍的要塞卫戍部队的士兵胜利会师。起义的胜利不仅使这座摧残革命者与社会进步人士的恐怖监狱寿终正寝,也使腐朽的沙皇专制制度彻底垮台。
(责任编辑:农雪梅)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1]“比伦苛政”是比伦创建的一种反动政体,使国家财富遭到掠夺,外国人在俄国横行霸道;密探告密的活动极其猖獗,人们相互猜疑,不满现状的人遭到残酷迫害。
[2]列佩辛斯基是俄国著名的革命家,十月革命胜利后曾任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馆长。
凯发官网入口的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