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中哈油气合作的必要性和合作现状的分析,可以深刻体会到中哈油气合作的重要性、良好的基础和巨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对中哈油气合作互补性的分析,可以很好地把握中哈油气合作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而将对中哈开展更深入的合作提供明确的思路,为我们在战略层面上取得更大主动权有所裨益。
【关键词】 中国 哈萨克斯坦 中哈关系 油气合作
【作者简介】 冯连勇,1966年生,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沈剑锋,1976年生,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生。(北京 102249)
一 中哈油气合作的现状分析
哈萨克斯坦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就一直是中国在中亚地区的一个最重要的油气资源凯发官网入口的合作伙伴国。在两国领导人及企业界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哈油气合作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双方建立起较好的互信关系,同时为中哈进一步的合作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近7年来,中哈的油气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其合作的项目有阿克纠宾斯克油气项目、肯基亚克-阿特劳输油管线等项目。
1997年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合作正式启动。这年6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购买了阿克纠宾斯克油气股份公司60.3%的股份;在 2003年6月,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又签订了购买阿克纠宾斯克油气股份公司25.12 %股份的协议。至此,中国控制了阿克纠宾斯克油气股份公司85.42 %的股份。接管管理权以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哈已经投资近7亿美元。阿克纠宾斯克油田生产蒸蒸日上,通过几年运作,阿克纠宾斯克油气公司的原油产量迅速增长,由1997年的280万吨增长到2003年的465万吨。按照发展计划,2005年的采油量将达到700万吨、天然气产量将达到55亿立方米。经过几年努力,目前该公司已赢利2. 7亿美元。2002年中方运回份额油100万吨[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阿克纠宾 斯克油田还完成了一些大型项目的建设与改造。例如,修建了扎纳茹尔通往热姆的铁路;完成了扎纳茹尔天然气加工厂的二期和三期改造任务;为阿克纠宾斯克市修建了天然气管道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项目成功后,特别注意做好促进项目所在国经济发展的工作。为支持和发展当地的经济和教育,已累计提供社会赞助1 000多万美元,主要用于资助地方农业的发展、设立教育基金,让公司员工及大学生赴中国学习深造,已培训哈方员工2 205人,现有51名哈方员工的子女在北京学习等。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促进了与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关系,为发展当地经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并为中哈继续加大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1年12月中哈两国公司合资组建了哈西北输油管道公司,中国投资参与肯基亚克(кенкияк)至阿特劳(атырау)的输油管道建设。该管道长448.8公里,管径610毫米,一期工程投产后年输油600万吨,二期工程2004年完工,年输油量可提高到900万~1 000万吨。该管线建成后,阿克纠宾斯克的原油可以通过该管线输送到阿特劳,继尔进入阿特劳-萨马拉的俄罗斯管网,或者进入里海管道财团管网管线直接运到黑海港口,出口欧洲市场,运输费用将显著下降,经济效益将大幅上升。经过两国石油界的共同努力,2003年3月肯-阿管线全线贯通,投入运营。该项目的成功受到哈方的高度评价。这也为中哈在油气管道方面进一步拓展合作的领域和内容提供了可能性。对哈政府来说,最大的期待是早日实施1997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签订兴建从乌津通往中国阿拉山口的输油管道协议。2004年5月17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在北京签订了《关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阿塔苏至中华人民共和国阿拉山口原油管道建设基本原则协议》,两国元首都出席了签字仪式。该工程是设计 中的中哈原油管道的一期工程,全长1 240公里,计划2004年8月动工,2005年12月建成。除这些项目外,中哈在油气领域的合作项目还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哈的北布扎奇项目和滨里海盆地东缘中区的勘探项目等。
从上可以看出,中哈油气合作已经在多个层面全面展开,并进一步把必要性变成了可能性。中哈的油气合作被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誉为“中哈经济合作成功的典范”,也为中国和中亚其他国家、中国和俄罗斯的合作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另外,哈萨克斯坦在发展油气工业方面有着十分宏伟的目标,中哈的油气合作还有巨大的潜力,同时,哈方对与中方合作的期待也是很大的,中哈油气的合作未来将会表现出极强的互补性。这些将共同构成中哈开展未来油气合作的共同的、坚实的基础。
二 中哈油气合作的互补性及潜力分析
(一)中哈油气合作的物质基础
通常我们所说的油气资源量主要包括累计产量、剩余可采储量、已发现油田储量增长和待发现的资源量等四大部分。对未来油气供给有实际意义的是后三项。其中,剩余可采储量最为现实,是跨国开发项目合作的依据[2]。实际上,哈萨克斯坦的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一直保持着增长势头,石油产量也逐年递增(见图1)。据该国预计,2010年石 油产量可达1.2亿吨,2015年达到1.8亿吨。另外,哈方还拥有巨大的待发现石油储量,哈里海部分预测储量超过了1 000亿桶(130亿吨)。北里海的卡沙干架构预测储量为200亿桶(27亿吨)。哈方的潜在气储量也相当惊人,已探明气储量为75.4万亿立方英尺,未探明气储量的概率估计为66万亿~495万亿立方英尺,124万亿立方英尺的概率最大[3]。所有的这些都为中哈的现在和未来油气合作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图1 哈萨克斯坦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产量示意图
数据来源:哈萨克斯坦统计年鉴(1992~2003年)。
(二)中哈油气合作的互补性分析
哈萨克斯坦巨大的油气开发潜力为中哈油气合作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而我国又对油气资源拥有巨大的需求,所有的这些都促使中哈油气合作得以较好实现。中哈两国在油气合作领域表现出来愈来愈多的互补性。
1.地缘政治互补。哈萨克斯坦位于欧亚大陆的接合部,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既与俄罗斯和中国等大国为邻,又与欧洲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相近,正引起美国和日本的高度重视,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中哈油气合作就是这种地缘政治意义上的一个具体而重要的体现。
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估计,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储量可以达到130亿吨,天然气6万亿立方米。哈萨克斯坦也将本国定位于到2015年成为世界上第六大产油国。哈萨克斯坦是发展中国家,政治稳定。在外交政策上,它以维护国家利益作为制定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奉行独立自主外交,实行全方位外交,大国和周边国家是它的外交重点,但在经济上对俄罗斯仍有较大的依赖性。目前,哈萨克斯坦已经将能源工业视为振兴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并常常把国际能源合作作为外交的一种筹码。同时,从保障出口国能源安全的角度出发,哈萨克斯坦也正在努力寻求油气出口多元化和开拓新的需求市场,以减少对俄罗斯的依赖。哈萨克斯坦自独立以来,与中国的关系一直沿着健康的道路稳步发展,共同的利益促使两国政府间高层互访频繁。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关系是两国政府及人民的共同愿望,胡锦涛当选总书记后出访的第一个国家就是哈萨克斯坦。出席2005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的哈萨克斯坦前总理捷烈先克表示,哈萨克斯坦在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贸易中,获得了宝贵的资源支持而不断得到发展,从10年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00美元,发展到2004年年末的2 700美元。哈萨克斯坦希望通过博鳌亚洲论坛,与亚洲各国交流和沟通经济政策,找到地区经济合作的凯发官网入口的解决方案,这些都是哈萨克斯坦力图融入亚洲经济、通过自己的资源分享地区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的例证。
2.油气资源互补。哈萨克斯坦的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探明储量逐年增加,出口潜力巨大。哈萨克斯坦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已有100多年历史,境内拥有大量已探明的工业级油气储量和可以预测的资源量,已发现200多个油气田。仅陆上石油和凝析油储量(不包括里海大陆架)就为29亿吨,超过中国现有24亿吨的剩余石油总储量;陆上天然气储量1.8万亿立方米,略高于中国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哈萨克斯坦油气储量大多集中在西部的14个油气田。里海哈萨克斯坦水域的油气储量更为丰富。据初步估计,其水域盆地部分可采油气储量为130亿吨原油当量[4]。近些年来,哈萨克斯坦的油气产量也正在迅速增加,国内的消费量又十分有限,表现出了巨大出口潜力(见图2)。据哈萨克斯坦能源矿产资源部预计,2010年前,哈萨克斯坦石油加凝析油年产量可达1亿吨,天然气产量为350亿立方米[5]。因此,哈未来将会有相当多的油气出口潜力。另外,近年来里海哈萨克斯坦水域油气资源的普查勘探和开发工作取得进展,开展该地区国际合作的环境日渐好转,哈俄已就多年争议的里海法律地位划分问题基本达成共识,并积极建设开发里海资源的必要基础设施,可以看出,哈萨克斯坦表现出了更多的积极开展与石油需求国合作的姿态。
图2 哈萨克斯坦石油产量消费量变化示意图
数据来源:哈萨克斯坦统计年鉴(1992~2002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原油的需求一直持续膨胀。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石油净进口量增加了7倍。2004年,中国的石油进口规模已经突破1.0亿吨大关,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了40%,预计到2010年和2020年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分别达到46%和56%。国际能源机构(iea)在其《石油市场报告》中称,“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引擎,并且中国的工业和交通领域还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中国国家科技部对本国2010年和2020年的石油需求做出了预测,分别为2.8亿吨和3.6亿吨。这无疑将会引起原有世界石油供应格局的重大变化。而中国的石油供求矛盾却日益显著,据保守估计,在2010年和2020年,中国需要进口原油分别为1.5亿吨和2.0亿吨。目前,中国剩余可采储量为23.8亿吨,储采比仅为14.8,已开发油区的储采比只有10.9。在这样的储采比配置下,中国原油稳产已处于临界状态。目前,年产油在1.6亿~1.8亿吨,到2020年至多也就能达到2.0亿吨[6]。一旦世界风云突变,中国的能源安全将首当其冲地受到威胁。哈萨克斯坦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该国政府在2030年前的重点发展方向也是油气工业,绝大部分油气可供出口。按照哈萨克斯坦的规划,到2015年,年产油将达到1.5亿吨,出口量将超过1亿吨。而中国是个油气需求大国,其进口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一个是油气资源大国,一个是油气需求大国,这就铸就了中哈两国油气合作的坚实基础。中哈两国油气合作的条件和前景也日趋成熟和明朗。
3.技术力量的互补。由于原苏联专家和技术力量的撤走,直接造成了哈萨克斯坦油气工业发展的窘境。目前,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天然气加工工业的现状不能满足油气生产发展的需要,扩大和发展油气加工工业也是哈萨克斯坦发展油气工业的主要举措之一。现在,哈萨克斯坦拥有3座炼油厂,年加工能力为850万吨;3个天然气加工厂,每个加工厂年加工能力为62.5亿立方米;3个地下储气库,总容积为41亿立方米。但是今后,仅田吉兹油田每年就需要加工80亿~120亿立方米天然气,卡拉恰干纳克凝析油气田需要加工40亿~100亿立方米天然气。将来开发的卡沙甘油气田也需加工100多亿立方米天然气[7]。其他大型油气田开发也要求哈萨克斯坦必须增加天然气加工能力。但是,所有这些都要求哈萨克斯坦具有先进的石油化学工业技术。另外,哈萨克斯坦政府还提出了发展石油天然气加工工业,促进实现石化工业现代化的目标。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其中就包括非常愿意与中国加强技术方面的合作和利用科技发展油气工业作为经济发展战略方针的重要内容。哈萨克斯坦政府支持建立有外国公司参加的合资企业,采用世界最新技术,并按照国际标准发展本国油气工业。
4.多元化战略的互补。哈萨克斯坦属于典型的内陆国家,随着石油出口量的不断加大和未来油气储量展现的美好前景,哈政府在独立之初就把石油出口多元化问题提到了战略的高度。哈萨克斯坦国内的老油气产区由于有原苏联留下的比较发达的石油运输基础设施,输油管道总长5 910公里,占中亚输油管道的80%,但管道运行状态不佳,运输能力有限。其出口的主要3条管道都必须经俄罗斯过境,管道输送能力为3 200万吨/年,但由于多种原因,能够通过这几条管道出口的原油量很少。这极大地制约了哈的出口外运能力和石油运输上的议价能力,并直接制约着哈的油气立国发展经济战略的实施。因此,寻求出口管线的多元性是哈石油工业发展过程中的最重要战略之一。为有效利用现有的油气资源,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扩大并保证油气出口的畅通和安全,哈萨克斯坦政府确定了油气出口运输多元化方针,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扩大油气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以形成国内油气管道网,为增加新的出口通道创造条件,在石油管道运输方面,为扩大管道运输能力,哈萨克斯坦正在研究几个铺设新管道的项目方案,包括巴库(阿塞拜疆)-第比利斯(格鲁吉亚)-杰伊汉(土耳其)、哈萨克斯坦-波罗的海管道系统、哈萨克斯坦-中国、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输油管道以及肯基亚克-阿特劳和库姆科尔-咸海城的国内输油管道;努力扩大海上油气运输走廊,积极扩大海上油气运输也是哈萨克斯坦实现油气出口运输多元化的措施之一。哈萨克斯坦已建立了阿特劳-马哈齐卡拉(俄罗斯)、阿特劳-巴库(阿塞拜疆)-巴统(格鲁吉亚)、阿特劳-涅卡(伊朗)等主要海上运输走廊[8]。目前,还打算扩大其他海上通道。虽然规划中的油气出口管道很多,但中哈油气管线更具经济安全性,并得到了优先的考虑。
对于中国来说,近些年来已把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提上了议事日程,并相当迫切。中东地区一直是全球石油的最主要供应地。预计2020年中东石油产量占全球的40%。中国2000年、2001年和2002年进口的原油中分别有54%、56%和50%来自中东地区。世界能源机构预测,到2020年中东原油产量将达到22.0亿吨,本地区需求约4.0亿吨,届时将有18.0亿吨的原油向区外供应。预计2010年到2020年中国进口的原油中仍有45%~50%左右来自中东,依赖中东原油的局势不会有太大改变。从亚太地区获得的原油将不断减少,中国2000年、2001年和2002年从亚太进口的原油份额分别是15%、14%和17%。据世界能源机构预测,到2020年,亚太地区的原油产量为43.5亿吨,而消费量为16.1亿吨。中国从亚太地区进口的原油份额必将持续减少,预计从该地区进口原油的比例将从目前的15%左右降到5%以下。从非洲进口原油的比例将得到保持。据美国能源信息署预测,2020年非洲原油产量将达到5.75亿吨,2020年非洲可供出口的原油将达4.75亿吨。中国2000年、2001年和2002年从非洲进口原油份额分别是24%、22%和23%。预计中国2020年从非洲进口的原油比例为25%。俄罗斯和里海地区是未来原油进口开拓的重点地区,争取在20年内从该地区进口的原油比例上升到20%~25%。中亚里海地区也是世界石油主要产地之一,绝大部分原油将用于出口。中国应加紧中哈原油管线的再研究工作,争取获取哈萨克斯坦更多的原油。这样到2020年中国有可能从原苏联地区进口原油达5 000万吨。因此,到2020年中国进口油的构成预计为:中东45%~50%、非洲25%、亚太5%、俄罗斯和中亚20%~25%[9]。中哈油气合作必将成为中国油气多元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中国完全可以利用和分享全球的石油安全体系;同时对非洲、里海和除俄罗斯之外的中亚地区油气资源予以充分关注,把推动与周边国家的油气合作和加强经济互补作为促进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实现自身的石油供应安全。哈萨克斯坦的油气出口多元化和中国原油进口的多元化战略构成了两国多元化战略上的互补。这也就为中哈的油气合作预留了非常巨大的空间。
总之,中哈两国的油气合作,无论从地缘优势,还是需求上讲,尤其是两国均在寻求进口和出口的多元化,深入广泛合作的政治、资源、需求、技术和能源安全的条件已经成熟。由此带来的对哈方经济发展、中国石油安全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同时也必将直接影响到中哈两国油气合作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三 中哈油气合作的发展趋势分析
中哈在油气领域7年多的合作,双方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基础,两国的合作正朝着更大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中哈两国的油气合作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一)中哈油气合作必将在政治互信基础上继续深入发展
中哈合作已经有一定的经验和基础。中哈油气7年多的成功合作,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在哈萨克斯坦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得到了哈萨克斯坦政府和人民的广泛认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于2004年5月17日在北京签署的两国联合声明中表示,中哈将加快和深化能源合作,以中哈石油管道项目为重点,实现能源合作的新突破。中哈建交12年来,两国已成为和睦的邻居、真诚的朋友和良好的伙伴。中哈关系之所以一直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主要是双方坚持以战略眼光看待彼此间的关系,不断充实和拓展两国关系内涵;坚持不断巩固两国关系的物质基础,始终致力于推进各领域务实合作;坚持以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精神,以互信互谅的诚意,解决存在和出现的任何问题;坚持在彼此关切的问题上相互支持,加强在国际舞台上的战略协作。
从中不难看出,中哈围绕着政治互信展开的能源和油气合作必将不断发展。建立在高层外交基础上的油气合作方式在中短期内依然是主流。两国都将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基本合作框架。
(二)中哈油气合作领域必将不断扩大
哈萨克斯坦的能源政策的重点一直是通过国际能源合作来实现本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其石油政策的重点是:将石油工业列为国家长远的优先发展的目标;大量利用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工艺发展本国石油工业;发展多个方向的石油出口 管道建设,防止依赖一个国家;加速本国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石油深加工能力,保证本国需要和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这是一个鼓励哈方扩大国际油气合作的能源政策。同时,也表明了中哈可以在油气的更多领域开展合作。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国家中拥有石油资源最多的国家,哈的采油业发展很快,前景看好。目前80%以上可供出口。而其石油加工和石化工业不发达。石油深加工能力差,高标号汽油和航空煤油产量很少,尚需大量进口。而且哈萨克斯坦能源矿产部在2004年4月29日第一届里海论坛上披露,为实施里海哈萨克斯坦区域国家开发规划,需要280亿~300亿美元的投资。无论是资金上还是技术上,哈萨克斯坦都无能为力,必须引进大量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而中国不仅是哈方的传统凯发官网入口的合作伙伴,而且对石油的需求巨大、地缘政治优势明显,中哈油气合作的领域必将不断加大。所有的这些都使中哈油气合作向更大领域扩展成为可能。
(三)中哈油气合作的地区必将向里海转移,以海上油气合作为主必将成为未来合作的主要模式
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十分丰富,主要含油气盆地位于滨里海地区,哈石油的待发现资源中北(滨)里海就占到了84%[10]。可见,哈萨克斯坦里海地区对外资的巨大吸引力。据伍德· 麦肯锡(wood mackenzi)咨询公司估计,截至2000年1月1日,里海地区的4个主要国家(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估计剩余油气可采储量为104.11亿吨油当量,哈萨克斯坦占56%,并且其大部分国土勘探开发程度都较低,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和开发潜力,而滨里海的海上油气勘探方兴未艾,估计海上的石油储量可达100亿吨。用纳扎尔巴耶夫总统的话说,哈萨克斯坦将成为未来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生产商之一。所有这些都有力地吸引了外资加大油气开发和发现的力度。随着2003年5月提出的《哈萨克斯坦里海地区开发计划》第二阶段目标的顺利实施,必将会有更多的油气田得以发现,这个过程也必将使中哈油气合作不断向里海地区转移,中哈石油合作的主要形式也必然以海上石油合作为主。实际上,中石油和中海油现在已经开始了里海石油的勘探开发工作,只不过以后的合作会不断得到加强。
(四)中哈在石油管道运输方面的合作将成为一个重要方面
石油管道的建设是涉及石油权力的一个复杂问题,哈方历来十分重视出口石油管道的建设。对出口多元化的追求一直以来是哈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目标。其中与中方的石油管道建设就是其追求出口多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目前来说,全长1 240公里的阿塔苏-阿拉山口管线已经开工建设。管道建成后,将供应巨大的中国乃至亚洲消费市场,未来前景非常可观。中哈输油管道的开工新建,使中国既可参与开采哈的石油,又可通过铺设输油管道与中亚地区现有的和正在计划修建中的输油管道网络接轨,建立一个通向中东和黑海地区石油的陆上输送线路,从而站到“泛亚全球能源桥梁”的战略位置上。中哈输油管道意味着中国与中亚国家、俄罗斯等原苏联国家建立关联,将可以不再仅仅通过海上输入石油。中国将摆脱困难重重的海上运输,直接从陆路进口石油,从而减少利益冲突、加强了中国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使中国利益进一步与其他国家一致。
随着中方对石油需求的持续增长,中方必然需要对中亚石油的更大参与,而这又是符合哈方的石油发展诉求的。石油管道是最经济、最安全的一种运输方式,这就必然会使中哈石油管道的合作成为油气合作的最重要方面之一。而且,随着世界上石油需求大国的不断参与中亚的石油博弈,中国积极介入其中应是合乎情理的事情。中哈输油管道建成后,计划与之并行的输气管道的建设成为可能,天然气管道建成后可望为中国东部带来高达120亿立方米天然气能源。从而为“西气东输”管道提供了又一气源保障,并可以延伸至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连接俄罗斯、伊朗天然气管道。为了解决能源短缺问题,中国计划与哈萨克斯坦合作兴建的由中亚地区至新疆的跨境天然气管道,连接由新疆至上海的长4 000公里的天然气管道,从而组成“泛亚能源供应桥梁”。中哈合作北海铁山港12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冷冻储存项目与铁山港石油及石油化工产品港口码头项目,是中外合作的交通与能源配套的大型石油港口物流基地,亦是中国西部及大西南地区唯一的大型石油港口。
(五)中哈油气合作必将由点到面辐射整个中亚地区
中哈在油气领域的成功合作必将对其他中亚 国家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不仅可以把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应用于其他国家,甚至使管理模式、处理问题的经验都可以在中亚地区得到较好推广,进一步降低在本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的成本。同时,与中亚国家的油气合作还将减轻大国在中亚的能源争夺给我国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我国能源供给安全上的风险,有利于我国西部大开发和维护西北边疆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更好地维护我国经济平稳持续增长。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能源合作具有广阔的前景和良好的互补互利性,这种油气合作不仅是一个中长期双赢的结果,而且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从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现实情况分析,中国与中亚国家大规模经贸合作的突破口在于油气合作领域。中亚国家都处于经济转型期,工业经济均不发达,新兴产业几乎空白,农业经济较为落后,要在短期内调整经济结构、培植经济增长点绝非易事。因此,独立后这些国家大都把发展能源部门和扩大能源出口作为加速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力求在发挥比较优势中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例如,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均制定出本国发展能源的中长期计划,近几年哈、土、乌经济连年增长,其中油气出口起了很大的拉动作用。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人才、技术和资 金方面尚难以与中亚国家进行大规模的新兴产业的项目合作,而在油气方面加强合作,既符合目前中亚国家油气出口多元化的要求,对我国能源供应也会起到改善作用。因此,与中亚国家开展油气领域的全面合作,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六)美俄在中亚里海地区的油气争夺将构成中哈油气合作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以2005年5月25日美国主导的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输油管道(以下简称巴—杰线)的开通为标志,美俄在中亚里海地区的油气争夺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实际上,俄美争斗的焦点集中在巴—杰线和通往俄罗斯黑海地区的田吉兹—新罗西斯克管道上,巴—杰线设计输油能力为5 000万吨/年,田吉兹—新罗西斯克管道一期输油量为2 820万吨/年,也预计提高输油能力到6 700万吨/年。而且随着美俄能源争夺的激烈,双方在提高运输能力的同时,必然会加大油源上的争夺。而里海地区更大的是预测石油储量,大部分地区还处于未开发状态,即使能够把这些储量变成经济可采储量,也需要一定的勘探开发周期和巨大的资金、技术上的投入。所以,中亚里海地区在中短期内对于油源的争夺将会更加的激烈。而我国的中哈输油管线的设计输油能力也是5 000万吨/年(其中哈方预计供油2 000万吨/年,俄罗斯管网预计供油3 000万吨/年),而哈方现在只保证每年向中方输出1 000万吨原油,离预期的目标还有较大距离。对比之下,巴—杰线开通后,哈萨克斯坦马上加入了这一管道项目的谈判,并宣布,哈将通过横穿里海的水路向这条管道每年输送2 000万吨石油。同时,哈还在研究铺设横穿里海底部的石油管道的前景问题,尽管这一方案因可能造成的生态问题而遭到俄罗斯和伊朗等里海沿岸国家的强烈反对。所有这些都使得必须要把中哈油气的合作放到整个中亚里海地区的范围内来看待。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不能不担心俄美因素构成的对中哈石油合作的潜在的巨大影响,甚至会直接危及中国的“泛亚全球能源桥”和油气进口多元化战略的实施。
美俄油气争夺的因素确实已经构成了中哈油气合作的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当然,中哈油气合作还是具有非常良好的基础的,也不会因此而停步不前。只要双方能够采取灵活、务实的机制和措施,建立在政治互信和良好基础上的中哈油气合作必将获得一个更大的发展。
(责任编辑 刘庚岑)
[1]周吉平:《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走出去”的实践与经验》,载《世界经济研究》2004年第3期。
[2]童晓光、窦立荣等:《21世纪初中国跨国油气勘探与开发战略研究》,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3]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june 2003.
[4]вказахстанскомсекторекаспийскогоморяобнаружены новыезапасыуглеводородов//панорама2002,10.
[5]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ореспублики казахстана.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ая программаосвоенияказахстанскогосекторакаспийскогоморя.2003,5.
[6]张幼文、徐明棋等:《2004中国国际地位报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в.школьник,развитие нефтегазовой отрасли//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ъказахстана. 2002 ,10.
[8]корейскимкомпаниямжелающимработатьнакаспийском шельферекомендованоуделитьбольшев ниманияразвитиюсервисного сектора//panorama,2002-11-15.
[9]上海社会科学院“2004中国国际地位报告”课题组:《论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载《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4年第3期。
[10]谢方克、殷进垠:《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油气地质资源分析》,载《地质与资源》2004年第3期。
凯发官网入口的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