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俄国实行了农奴制改革,同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任命具有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的米柳金为陆军大臣。在他主持下,俄国开展了一场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军事改革。改革针对封建农奴制的军事制度,建立起具有进步意义的兵役制度、军队管理及指挥体制和军事培养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家军费负担,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俄国农奴制军队向资产阶级军队的转变奠定了基础。这一军事改革通常被称为“米柳金军事改革”。
一 “米柳金军事改革”的直接原因
从宏观的历史脉络来看,“米柳金军事改革”是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中的一部分,其发生具有十分复杂的历史原因,这并非是本文篇幅所能涵盖。从微观层面来看,这场军事改革与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有直接关系。
在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中,俄国军事实力和武器装备的低劣使之无法与处于工业革命前沿的英、法国家抗衡,最终败北。克里米亚战争暴露了沙皇俄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落后和孱弱。“希望国家强大起来”成为俄国民众当时的普遍心理。例如,曾任俄外交部长的к.в.聂谢里罗杰(к.в.нессельроде)指出,全力维护俄国的利益是必要的,这首先要加强精神和物质力量。民众将国家的落后和孱弱归咎于落后的农奴制。这使得在整个俄国社会中,形成了一种必须对国家所有领域进行改革的公开意见。总而言之,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兵败,使其社会各阶层达成了通过改革以图强的共识。
另外,俄罗斯在克里米亚战争之后实际上已被欧洲其他国家隔离了。与此同时,其他国家组成了新的军事联盟,这使出现新军事威胁的可能性增加。在这种情况之下,俄军若继续按照旧有的体制运转,可以说是绝无出路的。紧迫的形势也使俄国不得不进行军事改革。
二 俄国军队存在的问题
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的失败是综合国力的失败。仍然实行封建农奴制的俄国无论是整体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是近代大工业包括军事工业的发展程度,都已经落后于西欧发达国家。从而导致俄国在与这些国家的军事较量中,失去了战而胜之的最基本的依托与保证。具体到军事层面,俄军队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招兵制度与组建受过良好训练的大规模军队的任务不相称。根据陆军部1853年1月的统计,俄国陆军正规部队和非正规部队在册官兵总数共达139.7万人,但实际服役的约为100万人,除去用于警戒和维持国内治安的部队之外,能用于对外作战的部队不到一半。在兵员补充上,俄国主要实行募兵制,士兵是从各地贵族领主手下的农民中募集。这些农民生活质量低下,缺乏专业军事训练。贵族、商人、得到荣誉和称号的人士以及僧侣不必从军。这样,有近20%的居民免除服兵役。这使俄军补充兵员难以及时和到位。与俄国交战的联盟集团(法、英、土和萨丁)投入战争的部队总数达50多万人,其中法国陆军被誉为欧洲最强大的军队。同时,19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建立大众化军队、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的进程日益加快,使这些国家的军队能得到人数众多且综合素质较高的后备资源的补充。
其二,俄国的武器装备也相对落后。到19世纪中期,俄军步兵和骑兵的主要武器还是滑膛枪、燧发枪,使用当时先进的线膛武器的部队只占一少部分。到1851年,步兵中前装短步枪的数量不超过步兵武器的5%。[1]炮兵的火炮还是滑膛炮,发射霰弹和榴弹,射程在300~500俄丈。[2]俄国海军的绝大部分舰只仍为木制帆船,克里木战争前夕,只有15艘蒸汽舰艇,但无一艘螺旋桨主力舰,更不用说铁甲舰了。[3]可以说,俄海军在舰船数量上和技术上都落后于对手。
其三,大部分军官缺乏良好的职业培训。统计数据表明,在1825~1855年间接受过军事教育的沙俄军官只有30%,实际情况可能大大低于这个数字。士兵的服役期尽管长达22年至25年之久,但用在正规的实战训练上的时间却不多,而且没有掌握使用线膛武器作战的技能与战术。例如在阿尔马河会战中,在英法联军步骑兵和用线膛武器装备的猎兵的猛烈打击下,俄军已经被迫向阵地中央退却,但俄军司令官还在按条令,强迫士兵保持密集的纵队队形。俄军士兵企图像过去一样以刺刀迎击进攻之敌,但尚未接近敌人,就被对方猎兵的火力压倒。
其四,军事指导思想陈旧。俄军整体落后的状况也反映在国家的军事统领机关上。在仍然实行封建贵族等级制的俄军中,进入这些机关的并非具有真才实学的军事专家和将领,因此这些机关没有成为“军队的大脑”和新的军事艺术发展的中心,拿破仑的战略思想还在官方的军事条例中占据主导地位。
另外,军队建制不完善、战争后勤条件落后。例如,英国的海军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而俄国还没有完整的海军建制。交通运输落后也是制约俄军军事行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在19世纪30年代出现的铁路,没有实质性地提高俄国的军事实力整体水平。到1853年,俄国仅有986俄里铁路,而广阔的南俄地区则连一条铁轨都没有。[4]
总之,到19世纪中期,俄国与西欧先进国家相比已经明显落后。军事上的落后使它不可能与一个实力出众的军事联盟抗衡并取胜。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对俄国既是一个教训也是一个机会。战争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和弊端,为俄国的军事改革指明了方向。
三 “米柳金军事改革”的内容
在1861年实行的农奴制改革的带动下,俄国在军事领域的改革也随之而起。同年出任陆军大臣的米柳金积极着手制定改革计划并在次年开始实施。为了制定改革方案,米柳金将许多著名专家和学者吸收到其团队中来。米柳金最亲近的助手是现役文官ф.г.乌思特里亚罗夫(ф.г.устрялов),此人在制定军事法律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尼古拉军事科学院教授в.м.阿尼奇科夫(в.м.аничков)上校和н.н.奥布卢切(н.н.обручев)上校;司令部值班将官ф.л.格伊坚(ф.л.гейден)伯爵,军事部办公室主任к.п.卡乌弗曼(к.п.кауфман)将军,以及其他的优秀专家。
为了具体工作的落实,军事部成立了由部长主持的专门会议,几乎每日召开一次。关于那些十分重要的问题,则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这些委员会的成员涵盖了所有军事领域的专家。
经过两个月的紧张筹划,亚历山大二世于1862年1月15日(俄历27日)宣布了军队改革方案。米柳金在自己呈给沙皇的奏章中说道,改革应该是长期的过程,须谨慎仔细,这在进行行政改革时尤为必要。
在工业化时代,衡量一个国家军队强弱的标准已经不再把数量放在首位了,而是更加重视质量,看重在和平时期对军队及其后备力量的训练与培养,在战时由具有一定军事素养的人员迅速扩充军队的速度。精兵简政,提高战斗力,兵员全民化,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先进国家普遍采用的军事体制。米柳金主持下的军事改革正是朝着这个方向推进的。
(一)米柳金对军队的组织管理体制实行军区制改革。
1.实行军区制是军队组织管理改革的一项基本内容
在军区层面组建统一的管理体制是最为首要的问题。它关系到军队改革能否真正开展起来并达到进一步改造效果的问题。没有这一问题的解决,将无法进一步推进改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军区改革是米柳金改革的突破口和试金石。
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军队司令部既要负责指挥下属部队,又负责下属部队的供给。而这应该是军团司令部所负责的事情。军队总司令部通常既不能有效地履行前一职责,也不能做好后一个工作,尤其是当军队分散于不同的省份时,情况就更加糟糕。
1862年5月,米柳金向亚历山大二世提交了一份题为《未来军区军事管理架构主要基础》的奏章,其中的主要观点为:
①在和平时期,取消对集团军(армия)和军团(корпус)的区分,将师作为高级军事单位。
②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军区。
③军区长官监管和指挥所属部队,同时可以管理该区所有军事机关。
总之,米柳金建议通过组建地方性的军区管理体系,将供给和物质技术方面的工作交给军区司令部负责,而军事指挥则掌握在师长手中。新的体制明显简化了军队管理体制,遏制了军事部的过度集中化。
根据这一方案,要组建15个新的军区:芬兰军区、彼得堡军区、波罗的海军区(里加)、西北军区(维尔诺,即维尔纽斯)、波兰王国军区、西南军区(基辅)、南方军区(奥德赛)、莫斯科军区、哈里科夫军区、伏尔加河上游军区(喀山)、伏尔加河下游军区(萨拉托夫)、高加索军区(基弗里斯,即第比利斯)、奥伦堡军区、西西伯利亚军区(鄂木斯克)、东西伯利亚军区(伊尔库斯科)。
军区管理部门应包括:所有指挥部和司令部、军需勤务部门、军械部(炮兵部)、工程部、医生医院部。
1862年,成立了瓦尔沙夫军区、基辅军区、维尔诺军区和奥德赛军区,代替了第一军团。1864年颁布了《军区条令》,根据该条令,军区内的所有军队和机关都听命于军队指挥官。如此一来,军区指挥官大权独揽的唯一领导人。在跨军区处,指挥官履行总督职责,拥有军事和民事权力。
1864年成立了6个军区:圣彼得堡军区、莫斯科军区、芬兰军区、里加军区、哈里科夫军区和喀山军区。次年,成立了高加索军区、土耳其斯坦军区、奥伦堡军区、西西伯利亚军区和东西伯利亚军区。每个军区都既是军事军事管理机构,又是军事和行政组制。这使得对军队进行有效领导成为可能,保障了发生战争时可以迅速集结兵力。
通过改革,俄国划分为15个军区,每个军区由军区司令统辖,该军区范围内的所有部队和军事机构隶属于军区司令,负责军区的动员、训练和后备兵员的培训等。边境地带的军区,其军区司令同时拥有省总督的职权,即兼有军事权和民事权。军区设军区委员会,作为军事管理的最高机构;每个委员会中,都有陆军部派出的特别代表充任委员会成员。这样中央军事机关就可以借此对每个军区实行监管。在战时情况下,军区管理机构可以立即转为作战部队的司令部。
军区制使军事管理和指挥机关比以前更贴近部队,缩短了部队动员时间,在国土幅员广阔、通讯联络不很发达的情况下,这一点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很多军区司令同时也是所在地区的总督,这样可以更加灵活和直接处理与军区有关的经济保障问题,减少了部队保障上的一环节。由此,军区司令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到提高部队战斗准备上,有利于增强军队战斗力。
2.对陆军进行了整编
陆军整编是体现军队精简减员和提高战时动员能力与后备兵员质量的重要步骤。 按照新的陆军编成,分成平时和战时两类。在平时编成中又分为三种:加强编成(1个营680名士兵)、普通变成(1个营500名士兵)和基干编成(1个营320名士兵)。平时的编成兵力的不同是根据部队所部属的地点确定的,加强编成的部队主要部署在边境地区,基干编成部署在内地省份。战时编成的兵力大大加强,1个营达到720~900名士兵。尽管改编之后的俄国陆军师的数量从31个增加到了47个,但和平时期正规部队的人员却从1862年的79.8万人,降到了1867年的74.2万人。[5]为了提高补充兵员的质量,把训练新兵的任务交给专门的后备军队,战时作战部队不再负责培训新兵。这就意味着,无论平时还是战时,部队补充的兵员都将是在后备军队中受过军事训练的人员。另外,减裁下来的部分士兵被列为休假士兵,战时一经动员可以立即可编入部队作战。据统计,1868年时这样的休假士兵储备约50万人,他们可以在30~40天内补充到部队中去,使平时编成扩充为战时编成。相比改革前动员4个军就用了5个月时间,这种补充速度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陆军整编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使俄军的组织结构更加合理,明确区分出平时和战时军队的不同职能。虽然平时和战时部队最高战术单位(师)的数量一致,但编成的兵力上却不相同。这既节省了国家平时的军费开支,同时为战时的迅速扩充保留了建制和骨架,在军事成本和军队效力之间初步找到了平衡。这也是当时西欧国家普遍采用的军队建制方式。战时动员速度的加快,也使俄军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危急状态。当然,陆军编成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过于强调军种特征的趋势,如步兵单独分出射击分队、把炮兵旅从步兵师编成中撤出等。这种做法并不符合现代战争要求在最高战术单位实现诸兵种协同的原则。
3. 改组军队的中央管理体制
米柳金对中央的军事管理机关,特别是陆军部也进行了改革。改革措施之一是改组军队的中央管理体制,在军区建立军事管理机构——军区司令部。根据1869年颁布的《陆军部条例》,合并、剪裁了一些机构,组建了诸如炮兵总局、工程总局、参谋总局(后改称参谋本部)、军需总局等权限集中而明确的机构,使陆军部内部机构设置趋于合理,各部门职能与相互关系相对清晰。在保持着君主政体的情况下,沙皇仍然拥有最高军事指挥权,皇帝大本营也留在陆军部机构中。
与1862-1867年间的地方军事管理体制改革同时,还对军事部进行了重组。
1862年,成立两个主要的管理部门:器械部和工程部。1863年,改组了总参谋部下属局。该局原来与军事地形测量局、总参谋部尼古拉学院一起合称为总参谋部总局。后来,由于实行军区体制,1866年总参谋部总局与监察局一起合并为总司令部。
1868年,完成了关于军事部的改革。自1869年1月1日起,新的《军事部条令》生效。根据新条令,军事部由帝国大本营、军事委员会、最高军事法院、军事部办公厅、总参谋部和七大部(军需部、机械部、工程部、军事医疗部、军事教育院校、军事法院、非正规军部),以及骑兵总检查、步枪营检查员部,伤员委员会。
军事部长的权力范围得到了很大扩展。所有陆军部门都在其管辖之下。但是,关于军事委员会所辖之事,军事部长不能一人独断,尽管他是该委员会的主席。虽然军事部长将所有军事部门都掌握自己手中,但军队并不完全在其领导之下,因为各军区负责人直接受军队最高统帅沙皇领导。
军事委员会的权力也发生了变化:其职责和成员都有所扩大。成立了一系列委员会:军事法律委员会、军事教学委员会、军事医院和监狱委员会,以及军队安置于教育委员会。除了立法和经济问题,军事委员会甚至还负责军队的检查。
从总体上来说,改组中央军事管理部门具有重大进步意义。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
①总司令部的新架构妨碍了总参谋部的权力。
②军事部长相对于军事法官和检察官们的主导地位,与权力分配的民主原则相悖:实际上,法院机构处于行政机关的领导之下了。
③医疗机关位于地方军队领导人的领导之下,而不是受军事医疗部主管,这不利于军队的医疗安排。
1868年,编写了《野战军作战期间条令》。根据该条令,位于作战区域内的军队组成一个或几个集团军,每一个军段的负责人都受沙皇的直接领导。军区负责人向军队提供所有必备物资,并向集团军总指挥汇报情况。
根据该条令,集团军野战不的架构得到了极大简化,使总指挥和军事部部长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加准确。不足之处在于可能存在几个具有同样权力的总指挥,以及没有军事信息部门。
对军事管理部门进行改组后,从上到下以惊人的速度形成了统一的军事机关,建立了统一的体制。统一军事部的高级管理部门,同时向各军区放权,管理机关在处理本军区问题时的独立性,为军队的行政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加了军队所有行动的速度与能量。
(三)实行兵役制改革
兵役制和整个国防体制联系在一起,也和军队建设本身直接相关。在西欧各国已经相继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把社会各阶层都纳入征兵体系的情况下,俄国带有强烈封建色彩的募兵制,显然已经落后于时代了。
1874年1月,俄国颁布了全阶层征兵法案,明确了保卫沙皇和祖国是每个俄国国民神圣的义务,所有年满20岁的男性居民,不论属于哪个阶层都要服兵役。一些应征者先服现役,然后转入预备役;另一些直接进入后备民团。陆军的服役期为15年,分为两个阶段:6年现役,9年预备役。海军服役期为10年,也是分为7年现役、3年预备役两个阶段。同时,受教育程度也是确定服役期两个阶段时间长短的因素。例如,受过高等教育的应征者,只需服现役6个月,预备役则为14年;接受过初等教育的应征者,4年现役,11年预备役。另外,家庭状况(是否独子)和财产状况(是否拥有份地和雇工5人以上)也成为在履行兵役义务上可以受到优待的条件。所谓的“外族”居民如高加索边区、土耳其斯坦军区阿穆尔州以及北部边区的居民,以及哥萨克、芬兰人等,均未列入服兵役群体。僧侣、医生、教师、科学家和艺术家也免服兵役。尽管这个兵役法案没有真正做到“全阶层征兵”,但与过去的募兵制相比,还是扩大了征召范围和人数。实行该法案后,基干军队的人数由1874年的77万人,增加到1914年的136万人。[6]这是俄国武装力量从封建农奴制军队向资产阶级军队转变而迈出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四)对军队的教育训练进行改革
提高军队素质和打造现代化军队最关键的因素还是人。米柳金改革之前,俄国军官的水平参差不齐,占军官队伍相当比重的贵族子弟和自愿入伍者,受教育程度不高,军事知识和素质十分有限;那些在战时从军士中临时提拔起来的军官,文化水平很低,有的人甚至不会写自己名字。
米柳金在军官培养上首先着手于军事院校的建设。1863年俄军成立了军事院校总局,隶属陆军部。那些只提供初级和中级教育、靠严酷的惩戒来培养绝对服从精神的武备学校,除保留两所外均被解散,取而代之的是建立专科军事学校(2~3年制)和军事中学(7年制)。之后又成立了士官学校(2年制),受军区管辖。同时,总参学院、工程学院、炮兵学院和医学外科学院等,继续负责培养高级军事指挥人员。这些院校学生的入学标准中,特别强调了学生要有服役经历和独立指挥作战的实践。士官学校和某些军官学校不仅招收贵族学员,还接收来自社会其他阶层的学生,目的是建立一支包括社会各阶层、有社会责任感的新型军官队伍,以便胜任领导大众化军队的职责。在改革的推动下,军事院校数量不断增加,从1865年的24所,发展到1871年的52所,培养的军官由每年1032人,增加到1477人。[7]
对士兵的战斗训练也得到加强。在训练中强调士兵对武器的熟练掌握,学会在散开队形和横队中作战的要领;骑兵在训练中注重单兵行动和徒步队形行动;炮兵则要掌握新式线膛火炮的操作和射击。同时,训练中还加入了体能和智力训练内容。体操、剑术、越野等成为训练科目。为了提高识字率,在连队成立学校,组织士兵识字训练队等。士兵的识字率从改革前的不到10%,提高到19世纪70年代中期的36%。[8]
军官培养和军事训练上的改革极大地改善了部队的战备水平,训练也更加贴近实战。不过,由于经费等方面的原因,军事训练尚无法全面铺开并得到切实保证。最主要的不足是,院校所教授的战术原则尚不能完全适应兵器发展的水平。
(五)更新武器装备、加强海军建设
俄军还实现了武器装备更新并加强海军建设。提高军队战斗力不能不考虑武器装备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克里木战争已经表明了俄国在这方面与西欧国家的差距。与精简部队、提高俄军战斗力的改革宗旨相适应,更新武器装备也就成了米柳金改革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线膛武器显现出了相对于滑膛武器的绝对优势。战争甫一结束,俄军队开始着手更新武器装备。当时炮兵总局呈给军事部长的一份报告显示了俄国在这方面的决心,其中写道:“俄罗斯不能也不应该在军队武器装备的彻底更新上落后于其他的一流欧洲强国,无论这要求国家花费多么大的成本。”
米留金明确指出,武器委员会的职责就是在短期内找到满足最新战争要求的步枪型号。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武器委员会参考了距当时较近的几场战争的经验,包括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1864年丹麦战争和1866年普奥战争。
俄军武器变化以1866年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用有来福线的前装枪取代滑膛枪,第二阶段开始用后膛枪来装备军队。
改革前,俄军武器装备较为落后,其基本装备是带有燧发式枪闩的前装滑膛枪。这种枪射程很近,只有六百步远,而且一分钟只能射击一次。改革启动后,俄国先是用六膛线来福枪来重新装备军队,这种枪较之改革前的前装滑膛枪射程增加,可达一千二百步远。不过,这仍大大落后于当时欧美各国已经装备和正在装备的后装枪。
1861年俄军开始用钢管步枪装备部队,枪的通条也由铁制换成了钢制。1867年,撞针式步枪在部队中开始出现。俄国武器制造者经过改进,制造出一流的撞针步枪,它可以在1分钟内速射7~8发子弹,射程达到1200步。之后又研制出波尔丹系列步枪,其中的波尔丹2型射程达1500步,每分钟发射8~9发,其性能超过了当时西欧国家使用的步枪。同期的炮兵武器也进行了更新。19世纪60年代中后期,俄国出现了用钢材料替代青铜铸造的线膛大炮,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使用钢铸火炮的国家。武器装备的更新,使俄国军队在近代化道路上迈出重要的一步。不过,俄国毕竟是战争工业化的后起国家,其军事工业的生产水平限制了先进武器装备部队的速度。到1877年,仅有1/3的步兵装备了波尔丹系列步枪;直到钢铸炮出现10年后,步兵远程火炮和钢铸要塞大炮的生产还没有普及。
1867年,俄国军队开始装备较之来福枪更为先进的后膛枪,例如达特里-诺尔曼式步枪、卡尔列式的针发枪、巴兰诺夫速射枪以及克恩卡步枪。但是,这些型号的枪支存在着许多不足,它们只是向小口径步枪发展中的一个中间过渡环节。1870年,陆军部决定采用美国军械师贝尔丹创制的“贝尔丹1型”小口径步枪,截止1876年底,俄国已生产这种型号步枪375754支(抢通多从国外进口),并进口了6万支小口径步枪。不过这远不足以装备整个俄军,而且差额甚大。与此同时,但子弹的生产缺口巨大,1872年只生产了五百万发,只达到了陆军部订货的三分之一;1873年规定生产三千七百万发,实际只有一千八百万发,直到1876年才按计划生产了八千万发。[9]
克里米亚战争的教训使米柳金认识到,必须更新俄国炮兵的武器装备,并将此作为军事改革中的重点之一。在19世纪50年代时,炮兵使用的仍是滑膛装备,其射程不超过800-1000步,涉及频率是每分钟1-2次。1866年普奥战争表明,必须用线膛武器重新装备炮兵。米留金为此成立了炮兵部武器委员会,并将炮兵局的任务指定为研制所有型号的线膛武器(炮),以最少的花费在最快的时间内将其供应给俄国军队。
克里木战争充分展示了蒸汽装甲舰船对传统的帆船的巨大优势。经过米柳金改革,海军人员的精简和服役期从25年减少到10年,都为提高海军战斗力提供了条件。老式的帆船舰艇被淘汰,开始建设能生产蒸汽装甲舰的工厂。从1857年到1863年,俄国建造了26艘螺旋桨战舰。就其航行性能和灵活性来说,这些舰艇并不亚于最好的欧洲舰艇,但它的舰载火炮和装甲性能要落后于西欧。这都说明,俄国海军和陆军一样,尽管借助改革走上了工业化发展道路,但要完成这种改造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尽管在整个19世纪下半叶,俄国一直不断地用更现代的线膛射击武器装备军队。到1865年初,所有步兵,除了高加索集团军的师团,都已装备了射程为1200步的六行步枪。但是,政府无法向军队提供必需数量的新型步枪。由此,在1877-1878年俄土战争前夕,俄国军队仍有不同型号的步枪装备而成。总体上,俄国军队在武器装备方面让然落后于先进的西欧国家。
(六)军事司法改革
在19世纪60年代,军队中进行了军事司法改革。军事司法改革的实质作用在于改变了人们关于服兵役的观念,提高了军队的道德状况,使服役者形成了责任感和荣誉观。
军事司法改革是从指定一系列的相关法令开始的,这包括:《纪律条令》[10]《内部服役条令》[11]《军事处罚条例》[12]《军事法庭条例》[13]。这些法令确定了军事司法的新基础。这些法令明确指出,服兵役对服务祖国的最高形式。
这些法令宣扬维护军人的荣誉与尊严。渎职被认为是最严重的犯罪。1863年,军队中废除了藤树条鞭、鞭打和烙印等有如士兵尊严的肉体刑罚。但用树条抽打还是作为“暂时性刑罚”保留了下来。该年,还颁布了《维护军队纪律和纪律处罚条例》,成立了由军官阶层组成的法庭,法庭具有将不合格者清除出军队的权力。 1867年,新的军事法庭条令开始生效。自该条令生效之日起,设立了军事部下属最高军事法院管理局、最高军事法院,以及最高军事检察院。此外,还设立了团法院、军事装备法院,以及设在圣彼得堡的最高军事法院。
新的诉讼程序具有了公开性,但同时应该指出,军事法院是依赖于军事长官,这使其失去了独立性。尤其是受团长领导的团军事法院,这使其具有行政随意性的条件。
四 “米柳金军事改革”的结果
总体而言,1860-1970年军事改革是一场具有进步意义的军事改革。此次改革涉及到了军队管理与组织的所有方面,为俄国组建了一支现代化的大型军队,加强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通过改革,俄国组建了受过训练的预备军。军事部从地方性的军事行政事务中解放了出来,只负责全局事务、监察军区的活动。通过对中央和地方军事机关进行改革,明晰了各层机关的职能,消除了职能过于向军事部集中的问题,提高了军事领导层的效率。但这也损害了中央军事机关人员的利益,为改革此后所遭受的阻挠埋下了伏笔。
军队部署原则也发生了改革,采用了先进的军队组织体系。根据新的条令,在发生战争时,军队数量可以增加三倍,但不用组建新的战术单位。这极大地军队的部署速度,缩短了装备时间。改革之后,无论是战时,还是和平时期,新兵的训练都由预备军负责,而此前,这是野战军的任务。
对军事教育院校体系的改革,提高了俄国现役军人的总体受教育水平和专业训练水平。截至1987年1月1日,仅士官学校就培养出了11626名现役军人。为受过系统训练的士官人数减少。在军事训练中,重新实行“训练要与实际作战情况相一致”的苏沃洛夫原则。这使军事训练的更具有现实考虑和实际意义。
俄国军队开始用线膛枪和线膛炮装备军队。但是这一进程发展缓慢,甚至到1980年代初时,仍未完全实现目标。由于缺乏线膛武器,军队装备未能完全统一,出现了多种制式。像以前一样,野战炮兵仍然缺乏远程武器。在1877-1878年的俄土战争中,俄国军队的装备水平仍然逊于土耳其,土耳其在当时已装备了更现代的射击武器和火炮。
通过1874年的军队兵员补充改革,军队人数获得了极大提高。1874年时,军队中有29174名将官与士官,742465名士兵。到1877年时,将官与士官人数已增至35614人,士兵人数增至1512998人,总人数为1548432人,其中有878226人在野战部队服役。总体上,1877年的军队总人数是1874年的两倍。如果进行动员,还会有372000军官和士兵入伍。
通过进行军区体系改革,军队可以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完成集结动员。1859年,部队进行集结动员需要花6个月,到1877年时,只需9到25天就可以完成。各军区设有预备军和后备军,并进行训练。
俄国军队不但通过改革装备了新式武器,还在铁路、有线电报和新工程手段方面有所发展,这些都有助于俄国军队发展新的作战形式。在战略调动中向既定方向集中兵力的能力大大提高。改革甚至触及到了军队的战术层面。
通讯手段的进步,尤其是电报的使用,使军队的智慧方式发挥了改变。司令部作为军队的管理机构,其作用大大加强。
俄军的作战能力的确发生了质的变化,俄国此后在欧洲的一些军事行动表明,其作战技能有了大幅度提高。
与此同时,俄国军队在此后的战争中也反映出了此次改革的一些问题。后勤保障仍是俄国军队的弱点。俄国军队对先进工程手段利用不足。该阶段的战术原则与军队的装备水平不相符。此外,储备物资应主要用于加强现役军队的力量,而不是用于预备军的训练。总之,俄国在组建大规模军队、并配以新型装备方面,还需要继续完善。
1881年,亚历山大三世登基。这位曾经的军事改革反对者,下令组建了以п.е. 科采布(п.е.коцеб)为主席的特别委员会,令科采布查明米柳金的军事改革对于军队的作战能力到底有何意义。这就发生在米柳金卸任军事部长一职之后。特别委员会的任务是重新审查军队中的中央机关、地方机关和野战机关体制。但是委员会不得不承认米柳金所推行的军事改革完全是有必要的,改革中出现的那些不足是偏离米柳金本意和思想的结果。
军事部所建立起来的中央军事机关架构,以及军区体制,不仅在亚历山大三世时期保留了下来,而且其基本框架一直运行至今。
军事指挥系统最重要的改革是建立军区。1864年8月16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军区条例》,根据这个条例成立了10个军区:彼得堡、芬兰、里加、维连斯克、华沙、基辅、敖德萨、哈尔科夫、莫斯科、喀山,加上随后建立的高加索、土耳克斯坦、奥伦堡、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共十五个军区。根据条例规定,军区司令员统管军区辖地的所有军队和军事机关。边疆军区的司令员通常还兼任总督,拥有整个地区的全部军政大权。“对宣布处于战争状态的省和州要完全服从军区司令部的指挥,省长和州长要绝对执行其指示和命令。”军区由军事会议、司令部、军需部、炮兵局、工兵局、军医局和军医院视导处组成,陆军部各总局对军区相应的各局实行总的方针的领导。军区的建立大大减轻了陆军部的工作,使之能够集中精力处理军事指挥、军队行政管理和后勤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军区的建立也大大减少了地方军事指挥机关人员的编制。到1865年军区建立工作基本结束。
但是,这一改革措施使地方长官的部分权力转移至俄军手中,边疆区甚至完全置于俄军管控之下。这无疑侵害了一些地方长官和阶层的利益。利益受损者无疑会成为改革的反对者,最起码制造了一定的阻力,成为1881年结束米柳金军队改革的伏因之一。
结语
米柳金改革方案的主要思想是,统一军事管理体制,简化其复杂的运转机制。这方面的一项有效措施是,将同一军区内的同类部队进行合并,消除长期以来偶然形成的冗赘部分。米氏主持的改革涉及到了俄国军事领域的方方面面,包括军队中央和地方的管理、军队的组建和补充、武器装备、军官培养、军队的训练、教育、司法、医疗,等等。米柳金军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化大规模军队,使国家具有强大的国防能力。总体而言,这场改革初步实现了这一目标。
不过,俄国军事改革受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力的限制,在某些方面并未能实现最初设定的目标。例如,在军队武装方面,俄罗斯无法生产足够的线膛枪和线膛火炮以装备所有军队,所以在改革之后,俄军装备出现了多种制式并存的情况。其总体水平,仍落后于当时较先进的国家,例如土耳其。
注释:
[1]история военного искусства.курс лекция.м.1955.с565.
[2]1俄丈等于2.134米。
[3]история военно-морского флота.л.1953.с121.
[4]1俄里等于1.0668公里。参见л.г.бескровный. русская армия и флот в xix веке. м.1973.
[5]история военного искусства.курс лекция. м.1955. с568.
[6]золотарев в.а.саксонов о.в тющкевич с.а.военная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м.2001.с.390-391.
[7]золотарев в.а.саксонов о.в тющкевич с.а.военная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м.2001.с.377.
[8]золотарев в.а.саксонов о.в тющкевич с.а.военная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м.2001.с.383.
[9]续建宜:《十九世纪六十——七十年代的俄国军事改革》,《军事历史研究》,1986年00期,第153页。
[10]《дисциплинарный устав》
[11]《устав внутренней службы》
[12]《воинский устав о наказаниях》
[13]《военно-судный устав》
凯发官网入口的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