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欧亚经济》创刊的第一年。一年来,《欧亚经济》共发表有关俄罗斯、乌克兰、中亚五国、中东欧国家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方面的论文和文章70篇,约96万字。这70篇论文和文章既是量的概念,也是质的象征。在办刊实践中,编辑部紧紧抓住政治方向、学术质量和编辑规范这三个重要环节,把政治方向作为刊物的灵魂,学术质量作为刊物的基础,编辑规范作为刊物的保障。经过一年的发展,《欧亚经济》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为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转型与创新并重。《欧亚经济》的前身是《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经历了从内部文集到公开期刊、从译丛到应用性期刊的曲折发展过程。早期主要刊登应用研究的文章,稿件的内容多半停留在搜集经贸资料和客观介绍情况方面,但在当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2014年起,该刊实现了从形式到内容的转型,根据新的形势对刊物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一是由过去的应用研究转变为服务于现实的基础理论研究,二是由过去采用规范分析方法转变为更多地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三是由过去侧重于定量分析转变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在刊物实现转型的过程中,编辑人员不断提高对转型必要性的认识。为了听取欧亚经济学界同仁的意见,《欧亚经济》在改版前曾召开全国各地知名学者参加的研讨会,会上大家出主意,想办法,集思广益,为刊物改版转型献计献策。现在,《欧亚经济》这个刊名内容涵盖广,定位更明确,视野更开阔,平台更大。通过这次转型,刊物将逐渐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欧亚经济》转型,不只是期刊名称和版面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内容和风格的提升以及办刊思路的创新。在讨论刊物的发展方向时,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必须把创新提到至高无上的位置。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历来是通过创新活动实现的。新的形势要求国际经济问题刊物编辑工作迈出新步伐,求得新发展,登上新台阶,获得新飞跃,从而也使世界经济问题期刊的创新成为当务之急。他们认为,只有编辑有创新的意识,才会有创新的新思路、新措施。有了新措施,才能使刊物具有新质量、新面貌,继而扩大发行量,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使刊物在前进中有新活力和新发展。理论研究要发扬探索精神,理论刊物要锐意创新。《欧亚经济》在集中专家学者共识的基础上,坚持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来为国家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提供相应的对策依据。本着这一理念,刊物围绕选题新,内容新,既有原创性质、理论高度和论述深度,又有实证性、对策性分析和纵横比较,与作者进行全方位的沟通,通过编者与作者的互动关系,又进一步提升了编者的组稿、审稿理念。
2.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是刊物的第一要义。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离不开基础理论研究和学术繁荣。基于此,《欧亚经济》编辑人员在组稿和审稿过程中,特别强调文稿的理论水平。编辑人员一致认为,《欧亚经济》作为一本学术理论刊物,必须把理论性和学术性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为了提高刊物的学术质量,编辑在审读文稿时,一贯强调理论色彩,要求传播理论。2014年《欧亚经济》在改版后不久,就组织了一次笔谈会,邀请全国各地研究俄罗斯问题的专家学者撰文讨论“俄罗斯经济是否患有‘荷兰病’”,围绕这一主题发表了13篇短文,对俄罗斯经济发展模式和未来走势进行了预测和判断。这是一组理论性较强的文章。专家学者在笔谈中指出,“荷兰病”是对一种宏观经济机制的理论描述,是一个关于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密切相关的经济术语,其基本含义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从前者来看,“荷兰病”是指一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制约经济发展的一种悖论。从后者来看,“荷兰病”是指随着一国能源原材料的大量开采和出口,本币汇率持续升值,通货膨胀难以抑制,非能源资源出口部门的竞争力下降。经济学家们常常以经济增长作为衡量指标,对一国是否患有“荷兰病”做出广义解释,以此警示经济发展对丰富自然资源的过分依赖的危险性。郭晓琼博士在笔谈中分析了“荷兰病”的理论模型,指出“荷兰病”有四个假设:(1)一国的经济被抽象为三部门,包括能源部门、制造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2)三部门之间的要素可以自由流动;(3)能源部门和制造业部门为可贸易部门,在全球市场完全竞争的假设下,其价格决定是外生的;(4)服务业部门为非可贸易部门,其价格决定是内生的。
编辑人员在提高对理论创新意义认识的基础上,还注意把编发学术理论探讨论文和服务现实应用论文结合起来,在编刊实践中对刊发文章追求“顶天立地”,即在理论上要做到“顶天”,在实践上要做到“立地”。《欧亚经济》围绕这一理念,一年来编发了大量应用研究的论文,包括《波兰培育知识产权发展环境的实践》《中亚地区汇率风险分析及控制建议》《乌兹别克斯坦引进外资及其政策》等,其中张永明发表在该刊第二期的论文《构建亚欧高速铁路对中国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实践意义》指出,中国应尽快将建设亚欧铁路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外交和商务部门应积极与有关国家展开谈判,尽早沟通协调相关问题;同时,建议由国家牵头,以亚欧高速铁路为依托,联合各国政府成立第二亚欧大陆桥国际货物联运公司,致力于实现一次交费、一票到底,公司内部结算,减少中间环节,缩短运行时间,降低运输成本,从而为第二亚欧大陆桥争取更多的客户;铁路部门也应早日将建设亚欧高速铁路中国境内段提上议事日程。
3.历史与现实并重。《欧亚经济》特别强调文稿的现实性。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实践提出了许多深刻和复杂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讨,给予科学的解释和回答。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加强现实问题研究。国际经济是一门理论与现实密切结合的学科,其研究成果不仅是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也要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理论支持。《欧亚经济》特别关注原苏联、东欧、中亚各国现实经济问题。对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历史和现实的热点问题,经济战略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一方面,对转型国家在经济转轨中的经验教训进行评介研究,取其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避其失败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另一方面,对它们在改革开放中的新理论、新思维、新经验进行引进研究,以推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向纵深发展。该刊围绕这一宗旨所发表的文章主要有:《哈萨克斯坦的粮食安全现状》《中亚水资源冲突与合作现状》《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直接投资现状与问题解析》等。
《欧亚经济》十分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经常刊登一些以历史为鉴解读现实,用现实佐证历史的文章,这对引导读者倾心关注时代,实现刊物的办刊宗旨,体现刊物的自身价值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发表在《欧亚经济》2014年第3期的王小龙的《苏联1922~1924年的货币改革:回顾与评价》就属于经济史方面的论文。该文回顾了苏联1922~1924年进行的货币改革的历史过程,指出这次改革有两个背景因素:一是俄国历史上积累的高度通货膨胀继续肆虐,二是新生苏维埃政权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后陷入困境。文章指出,相对稳定和健全的货币制度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的重要条件。在当代,我们应该把稳定币值、消减通货膨胀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始终坚持。 4.知识与信息并重。《欧亚经济》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信息性。《欧亚经济》信息量很大,不仅通过刊发有关欧亚经济的各类文章,向人们提供最前沿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而且拨出一定版面刊载欧亚经济动态。全年共发表欧亚经济动态175条,60页,约6.5万字。在收集资料时编辑人员坚持了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真实性原则。真实性也就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编不造,有据可查。二是及时性原则。经济贸易动态涉及面广,内容很多,变化很快。编辑人员采用去粗取精法,对欧亚国家的经贸动态及时跟踪、搜集、筛选、整理、浓缩、加工,使信息成为一种资源让人们加以利用。学术刊物的主要功能无疑是对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探讨,展示研究成果。然而,探讨所指向的毕竟是未知的或有争议的东西,如果一本刊物总是板起面孔给读者以未知数,就会丧失平易性和大众性,使读者无所适从,所以必须以一定篇幅宣传已知的、既定的,有一定推广价值的知识。为此,《欧亚经济》开辟了“欧亚博览”专栏,不定期向读者介绍有关欧亚国家的科技、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资料。如《欧亚经济》2014年第6期发表了余剑飞撰写的《т.и.扎斯拉夫斯卡娅的学术历程》,该文指出,“作为苏联高层的经济顾问,扎斯拉夫斯卡娅推行全方位根本性的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对苏联末期和后苏联时代的制度转型产生了极大的理论引进效应。”
当然,万事开头难,创刊第一年,《欧亚经济》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但也面临着许多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2014年,《欧亚经济》位列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rccse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2013~2014)》经济学类(共452种)第168名(等级为b );虽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增补的核心期刊,但也仅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发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年)》扩展版期刊;还没有进入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因此,《欧亚经济》若想跻身于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学术期刊行列,还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责任编辑胡冰)
凯发官网入口的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