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凯发官网入口

||||
当前位置 >> 凯发官网入口 >> 学术专著
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
[俄] 亚·尼·雅科夫列夫 来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年04月19日

书  名: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
作  者:[俄] 亚·尼·雅科夫列夫
译  者;徐葵,张达楠,王器,徐志文
定  价:189.00元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 s b n :9787509777558
版  次:1
包  装:精装
开  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  纸:胶版纸
页  数:432
字  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编辑推荐:
   雅科夫列夫曾任苏共中央宣传部长、政治局委员和总统顾问等重要职务,被认为是戈尔巴乔夫时期改革的倡导者,是苏联“公开化”运动的奠墓人。在《一杯苦酒》一书中,作者从俄罗斯布尔什维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讲起,剖析了布尔什维主义对苏联各个历史时期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作者认为,在苏联经历了大清洗、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等各个历史时期之后,放弃人洞的革命理论,走改良这路,是正确的发展道路。作者还认为,简单地导入不适合国情的西方民主制,给今天的俄罗斯带来了官僚主义盛行、国力不下降一系列恶果。
   作者表明,强大的俄罗斯不是靠军事实力获得的,它需要凭人民的美德和生活的质量来赢取。只有在法律至上并重视人的价值的条件下,俄罗斯才能走上正途。

内容简介:
   《一杯苦酒》作者亚?尼?雅科夫列夫是20世纪80年代苏联政坛的一位重要人物,也是苏共高层领导中自由化、西化的代表人物,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曾担任苏共中央宣传部部长,被认为是隐身于戈尔巴乔夫之后的“精神指导”,有“公开性之父”和“改革设计师”之称。
   作者在《一杯苦酒》中批判性地详述了俄罗斯布尔什维主义产生、发展及消亡的进程,并剖析了布尔什维主义对苏联各个历史时期政治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作者既认为放弃共产主义理论,走改良之路,才是俄罗斯正确的道路,也认为机械地照搬不适合俄罗斯国情的西方民主制给俄罗斯带来了灾难。《一杯苦酒》书中的许多观点是作者以其个人的视角和立场而做出的,请读者在阅读时加以鉴别。
   《一杯苦酒》一书对我们研究借鉴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研究当今俄罗斯联邦的政治和现实状况,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亚·尼·雅科夫列夫, 1932年生于俄罗斯雅罗斯拉夫尔州。1944年毕业于雅罗斯拉夫尔国立乌申斯基教育学院历史系。1956~1960年间在苏共中央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部学习。1969~1973年任苏共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1973~1983年任苏联驻加拿大大使。1985年任苏共中央宣传部部长。1987年任政治局委员。1991年8月,雅科夫列夫宣布退出苏共。后担任俄罗斯联邦总统属下的为政治镇压受害人平反委员会主席、俄罗斯社会民主党主席。 2005年10月17日去世,享年83岁。

    目  录

第一编 从源头谈起
   第一章 代自白
   第二章 先驱者
   第三章 既定的救世主说
   第四章 关于矛盾
   第五章 本质和现象
第二编 布尔什维主义
   第六章 二月革命的教训未被记取
   第七章 啊,盲人们,盲人的引路者们
   第八章 墓地十字架的种植者
   第九章 威武不能屈
   第十章 哺育冷战的人们
第三编 是希望还是灾难
   第十一章 改革的来龙去脉
   第十二章 是失败吗?不,是胜利
   第十三章 七个“非”
第四编 变革,变革……
   第十四章 世纪的挑战
   第十五章 意识形态时代是否已过去
   第十六章 沙文主义及其后果
   第十七章 斯大林主义之“死”尚需时日
   第十八章 新俄罗斯与西方
   第十九章 一切有待体验

    前言/序言

  本书俄文版于1994年出版。1998年作者对原书又做了不少修改,特别是在第四编中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这本中文版就是根据修改稿翻译而成的。作者说他这本书是他“多年来思考、怀疑、踌躇和苦恼的结果”。看来,他把书名叫作《一杯苦酒》,意在表明他回顾苏联的历史犹如在品味一杯苦酒。
   我是几年前知道这本书的。大约1997年年中,1950年代初我就认识的一位俄罗斯老朋友来北京开会。他当年是苏联《共青团真理报》驻北京记者,后来又长期任《真理报》驻北京记者,回国后在苏联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工作,中苏关系恶化时他因主张苏联应同中国友好而吃过一些苦头。在交谈中我问他,现在俄罗斯出了很多回忆录,你认为哪几本材料和内容较丰富,值得一读。他推荐了几本,其中就包括雅科夫列夫的这本书。
   雅科夫列夫的这本书在一定意义上是一部回忆录,但在更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部学术性著作。作者从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文明等方面回顾了苏联的历史和苏联的改革,探讨了欧洲文明的发展过程和世界当前面临的许多世界性问题。雅科夫列夫其人我们中国人大概并不陌生。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他是苏共主要领导人之一,曾是戈尔巴乔夫的左右手,也是利加乔夫的对立面。他在这本书中明确表明他反对苏联的布尔什维主义,主张社会民主主义。也许有人会提出一个问题:这样一个人写的书,是否有价值予以译介,是否值得一读?我译校完后的感觉是,不但需要读,而且需要对书中涉及的很多问题和提出的许多观点进行深入的研究。
   首先,我觉得为了进一步弄清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详细过程和研究苏联剧变的深层次原因,就需要读这本书。这几年俄罗斯出版了不少当年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其他一些高级领导人的回忆录。我认为我们在研究苏联改革和剧变问题时,这些书都需要看。我国已翻译出版了利加乔夫的《戈尔巴乔夫之谜》、雷日科夫的《大动荡的十年》、博尔金的《戈尔巴乔夫沉浮录》等书,这些书对我们了解和研究苏联当时的情况都很有用。可是苏联这场改革的主角戈尔巴乔夫本人的回忆录《生活和改革》一书尚无中文译本。雅科夫列夫也是这场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他在书中披露了别人的书中没有涉及的一些事,例如1987年年中苏共中央全会上发生的叶利钦提出辞职事件之前,在苏共中央政治局一次会议上叶利钦同其他政治局委员间就已经产生意见分歧和争论的事实。当时在苏共中央政治局中存在着两派。雅科夫列夫等人的立场观点是同利加乔夫等人不同的。如果只知道其中一部分人提供的事实和观点,而不知道另外一部分人提供的事实和观点,是很难弄清楚苏联这场复杂改革过程的,因而也就很难对之做出有充分根据的分析和判断。这是我认为我们需要阅读这本书的第一个原因。当然,正如有的俄罗斯回忆录作者所说的,回忆录作者往往“面临着两个诱惑:一是算老账;二是在事后把自己写得比当时更聪明、诚实和勇敢”。本书作者是否受到这两个诱惑,这需要读者在阅读时加以鉴别。
   其次,作者在书中就有关法国大革命、马克思主义、欧洲文明的历史发展、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苏联走过的道路、斯大林主义、布尔什维主义、苏联改革的教训、俄罗斯该走什么道路、当今世界面临的种种挑战等问题提出了自己一系列的议论和看法。不管你是反对,还是同意,或部分反对部分同意作者的观点,我觉得这些问题和观点还是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探讨和研究的,而且要对这些问题做出符合历史实际和时代精神的、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也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且不论本书作者的思想理论本身如何,仅就作者按他的思想理论体系就这些问题展开的论述来看,可以说本书有它相当的广度和深度。
   再次,我想,作者这个人和他所代表的思潮在苏联的出现这个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也是很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问题。雅科夫列夫出生在农村的劳动家庭,参加过卫国战争,战后在大学历史系毕业。他在苏共各级的职务阶梯上从基层党组织书记逐级上升到苏共中央宣传部代部长,后来当了10年驻外大使,戈尔巴乔夫改革期间上升到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这样一个人为什么会同布尔什维主义、斯大林主义决裂,而转向社会民主主义。而且在苏联像他这样发生演变的人不能说是个别的,他不过是其中一个突出的代表人物。为什么在苏共执政下,雅科夫列夫等人会对苏联社会和党内生活从开始感到困惑和怀疑,到后来感到失望,最后成为苏联这个制度的反对者?这些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难道不值得我们很好研究吗?我是完全相信毛泽东在苏共20大后对当年斯大林严重破坏法制的错误的评论的。他说,“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333页。。最近我还看到一篇文章提到胡乔木讲述毛主席当年的心情说:“苏联揭露的斯大林的统治,其黑暗不下于历史上任何最专制暴虐的统治。毛主席日思夜想就想走出一条比苏联好的路子来。”李慎之:《毛主席是什么时候决定引蛇出洞的?》,《作家文摘》1999年第312期。究竟斯大林的这种统治在那个年代的苏联老百姓,尤其是在思想比较敏感的青年的心中产生过什么影响?雅科夫列夫对自己战后经历的叙述,似乎可使人们对这个问题找到一点答案。
   应该承认,我们对苏联不少历史问题和事件还不是弄得很清楚。有些事我们似乎已清楚了,但这几年随着一些历史档案的发表和历史真相的澄清,我们认为已经清楚的问题,又得重新去研究。比如,苏联何时开始揭露斯大林个人迷信这个问题,我们过去一直认为是赫鲁晓夫开的头,可是现在有确凿的材料说明,斯大林逝世后第一个提出要反对斯大林个人迷信的是马林科夫,而不是赫鲁晓夫。见1997年5月27日俄《独立报》刊登的俄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历史学博士юн朱可夫的文章:《悄悄的非斯大林化——反个人迷信的斗争是在1953年3月开始的》。文中引用档案材料说明,从斯大林1953年3月5日去世后到同年9月7日赫鲁晓夫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之前这段时间中,马林科夫主持苏共中央主席团工作。他从3月19日就开始反个人迷信。他提议4月召开苏共中央非例行全会,专门讨论个人迷信问题,并起草了反个人迷信的讲话稿和决议草案。但因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等多数主席团委员(其中包括赫鲁晓夫)的反对,这次全会未开成。6月发生了贝利亚事件。7月2~7日召开了讨论贝利亚问题的中央全会,马林科夫在总结发言中除讲贝利亚问题外最后又着重讲了反个人迷信问题。全会的决议中也提到个人迷信问题。但由于许多中央委员的坚持,会后发表的全会公报对个人迷信只字未提,马林科夫的讲话和全会决议成了秘密档案,直到1992年才公开。文章说,9月赫鲁晓夫担任第一书记和苏斯洛夫主管宣传工作后,苏联报刊上又开始宣传斯大林。所以,只有多方收集材料和广泛阅读各家的著作,包括雅科夫列夫这样的著作,我们才能进一步增加我们对苏联历史的了解,使自己的研究更加深入下去。
   以上是在做这本书的译校工作时引起的我的一些感想。至于对这本书本身,我还想说,这是一本就俄文来说也是较难读,因而也是较难译的书。作者喜欢使用文学的笔调、生僻的字眼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并大量引用诗文和典故。从本书的目录看,有不少章也不易一眼就望文生义知道它要讲什么,只有看了正文才能知道题目的含义。所以我想在这里先把本书各编的主要内容做一简介,也许可为读者提供一些方便。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