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博士,,院士,科学院主席团顾问,俄罗斯历史学家全国委员会主席,俄中友好、和平和发展委员会俄方委员,俄中友好协会名誉主席和俄罗斯汉学家协会名誉主席。
齐赫文斯基出生于医师家庭。1935年开始先后在列宁格勒大学语文系和文史哲学院语言系学习。1941年毕业于莫斯科东方学院。1945年7月30日获历史学副博士,学位论文《孙中山的原则:民族主义和他的对外政策》。1953年6月22日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学位论文《19世纪末中国的维新运动》。1958年8月1日获高级研究员职称。1959年10月21日获教授职称。1968年11月26日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1981年当选苏联科学院院士,1981至1989年当选苏联科学院主席团委员。
1938~1957年、1967年起外交部工作人员。1939~1940年驻乌鲁木齐副领事,1946~1949年驻北京总领事,1949~1950年驻华大使馆参赞。1949年10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齐赫文斯基以苏联驻北平总领事和苏联驻华使馆临时代办的身份,参与了苏联承认新中国政权的全部过程,并受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的邀请,参加了十月一日的开国大典。1999年10月1日,应邀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纪念日庆祝活动。1953~1956年驻英国大使馆参赞,1956~1957年驻日本代办处负责人和大使馆公使衔参赞。1957~1960年苏联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远东司司长。1966年起被授予特命全权大使外交头衔。1968~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委员会委员。1975年起苏联外交部历史外交管理局局长。1969~1970年为中苏边界谈判苏联代表团团员。1957~1961年苏联科学院中国学研究所研究人员,1959年起任该所所长。1962~1964年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经济研究所室主任,1964年起东方学研究所所长。1980至1986年任苏联外交部外交学院院长。苏联和俄罗斯国家奖金获得者。
1954年在剑桥、1960年在莫斯科、1964年在德里分别参加第二十三、二十五、二十六届国际东方学家大会。1954年在达勒姆、1958年在帕乌达、1965年在利兹分别参加第七、十二、十七届国际青年中国学家大会。曾参加过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第六届国际档案馆大会和第十七届国际档案馆圆桌会议,第二十二、二十三届国际中国学家大会,第二十八届欧洲汉学研究协会。在第二十三届大会上做题为《大清帝国统治集团“自强政策”的基本倾向》的报告。曾在蒙古乌兰巴托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印度德里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和波尔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利兹大学、意大利帕多瓦大学以及巴西里约热内卢大学讲过学。1950年代曾在中国人民大学及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所属研究所工作。1971年11月在“苏联中国学的迫切问题”学术讨论会上做题为《中国史研究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任务》的报告。1973、1974年分别在第四、五次“中国的社会与国家”学术讨论会上做了发言。
作为俄罗斯成就卓著的历史学家、俄罗斯中国近代史和俄中关系史研究的领衔学者,齐赫文斯基在6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发表各类研究成果500余篇,专著10余部,其中许多著作及文章被翻译成各种文字,介绍到世界各国。近年来,尽管齐赫文斯基院士年事已高,但他仍为中国近代史、中俄关系史研究事业孜孜不倦的工作,为中俄两国在新世纪巩固和加强传统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