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独立以来中亚地缘政治地位的变化-凯发官网入口

||||
当前位置 >> 凯发官网入口 >> 中亚五国
试论独立以来中亚地缘政治地位的变化
冯远 来源:《学理论》2011年第9期 2011年08月03日

(新疆大学政管学院,乌鲁木齐830046)

  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中亚五个国家获得独立,地处欧亚大陆腹地的中亚地区开始成为世界政治地理中一个独立的单元,随着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9.11事件”的发生以及“颜色革命”的爆发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加之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该地区日益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地区之一,其地缘政治地位也因此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关键词:中亚;地缘;政治地位

  中图分类号:d0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9-0024-02

  作者简介:冯远(1987-),女,新疆乌鲁木齐人,硕士研究生,从事 中国西部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

一、中亚的地缘政治地位

  独立之前,中亚一直处于比较“静默”的状态,并没有受到世界太多的关注,但是这段时间里中亚的地缘政治状况及其变迁过程,对于理解和研究当前的地缘政治形势仍是非常必要的。

  (一)中亚地缘政治的历史回顾

  从18世纪开始,沙皇统治者开始了对中亚长达近两个世纪的吞并过程。19世纪沙俄在征服中亚后又不断向阿富汗扩张势力,对英国的属地——印度便构成了直接的威胁,两大帝国的核心势力范围在中亚地区不可避免地迎头相撞。由此,中亚成为现代国际政治视野中“东西方”的战略结合部,中亚的地缘政治战略地位开始凸现出来。

  苏联初期,中亚地区以俄罗斯中央苏维埃政权为榜样,建立起革命政权,后来经过苏联多次切割改造,直至1936年将中亚地区划分为五个以民族为主的共和国。随后,随着苏联国内政治改革的强化,中亚与伊斯兰世界的传统联系基本被断绝了,中亚的地缘政治价值开始相对减弱。特别是在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难以插手中亚事务。

  (二)中亚的地缘政治现实状况

  中亚地区面积为401万平方公里,拥有6000多万人口。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东北与俄罗斯紧靠,南有伊朗、阿富汗环抱,西接高加索为邻,东依中国为界。这里可 以说是一个东西方文明、传统与现代文化交融的中心点,是一个陆路交通的中转站。

  特殊的地质构造使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而且大部分尚未被开发,特别是里海的石油和天然气,是全球最具能源开发前景的地区之一。据国际上对里海油气资源的估计,其储量规模达到了石油2000亿桶,天然气14万亿立方米(这里需要注释),其前景很可能不次于波斯湾。油气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不断飙升和对油气自然的更大需求,使得拥有该资源的 地区的身价大幅提升。

二、独立以来中亚地缘政治地位的发展、变化

  (一)中亚地缘政治地位的恢复时期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原苏联地区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国际权力真空地带,真空的状态必然导致各种力量来填补,大国在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中亚地区的竞争由此开始。

  一方面,中亚独立后,俄罗斯仍然对中亚发挥着巨大的影响。1992年5月~1993年5月,俄罗斯先后与哈、乌、吉、塔签署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与土库曼斯坦签署了友好合作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这些国家间崭新的双边关系的法律基础。在军事方面的合作也是广泛而深入的,以俄 为主的独联体一直是中亚国家维护地区稳定的支柱。1992年5月15日,俄罗斯、亚美尼亚与除土库曼斯坦的中亚四国在塔吉克斯坦签署了《集体安全条约》。但是由于俄罗斯在经济上对中亚奉行“甩包袱”的政策,这便给了其他国家接近中亚并同其建立双边关系创造了条件。美国政府在1991年12月25日宣布承认中亚国家独立并很快与之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但在这一时期里,美国主要以经济方式向中亚展示力量,美国对中亚的关注和影响都非常有限。中亚国家在独立后也获得了邻国——中国的迅速承认并建立了外交关系。当时中国的意图是,在保证本国西部安全、协调跨界民族等问题上能够寻求公平合理的凯发官网入口的解决方案。但此时中国正着力调整中美关系,与中亚国家的外交关系仅处于起步阶段。

  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中亚各国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政治局势也相对稳定,俄、美、中都加强了各自对中亚的政策。俄罗斯首先在政治方面制定了新政策,1995年9月14日叶利钦批准通过《俄罗斯联邦对独联体国家的战略方针》(简称《战略方针》),这意味着俄罗斯不再将中亚视作“包袱”,而要当作恢复俄罗斯大国地位的战略依托加以经营。军事上,从1995年开始,俄罗斯积 极发展同中亚国家在双边及集体安全条约和独联体框架下的安全合作。美国也逐渐确立了其在中亚的战略目标:促进民主进程;促进市场经济改革;支持该地区内部的和平合作;鼓励它们与更大范围的国际社会实现一体化。美国对中亚的影响体现在经济方面主要就是与哈萨克斯坦在能源方面的合作;军事上借用“和平伙伴计划”对中亚进行渗透。中国继续与中亚国家发展良好的关系,高层领导互访频烦,双方在能源合作、扩大经贸往来方面也成果显著并持续扩大;特别是在安全领域,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为双方加强军事互信及合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亚地区已经开始普遍受到世界大国的关注,其地缘政治正处于日益恢复时期。

  (二)中亚地缘政治地位的上升时期

  21世纪初中亚地缘政治地位在国际政治格局中上升首先与“9·11事件”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9·11事件”后美国全面进驻中亚,其在中亚存在的深度和广度都是空前的。美国在中亚实现了“军事存在”的历史性突破。从2001年10月到2005年11月美军撤出乌兹别克斯坦,美国先后获得了中亚五国的领空通行权和7个机场的使用权。同时美国还向中亚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与中亚国家建立军事合作机制、进行联合军事演习等。在这一系列 的活动中,中亚各国都表现出向美国靠拢的意向,与美国的关系也都不同程度地提高。同时,美国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在政治上与中亚国家的当权者建立联系,对他们施加影响,拉拢他们“西靠”,另一方面,为了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又不遗余力地培植亲美势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对中亚的全面进入取代了俄罗斯的主导地位,中亚地缘政治格局出现了独立以来的较大的变化。

  如同“9·11事件”一样,“颜色革命”也深刻影响了中亚的地缘政治形势。以2003年11月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为开端,一场以“颜色革命”为标志的浪潮在原苏联地区蔓延开来。2005年在吉尔吉斯斯坦事件和安集延事件发生后,中亚国家普遍提高了对美国的警惕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颜色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美国在“9·11”后取得的优势,并且还有不断减少甚至消失的趋势。另外,“颜色革命”后,美国与中亚国家的双边关系出现降温,中亚国家对美国的信任和期望都大大降低了。这自然促进了中亚国家和俄罗斯、中国的重新接近。

  2008年8月8日爆发的俄格冲突是俄内外政策具有标志性的重大事件。梅普组合政权通过俄格冲突向西方发出明确信号,即俄将不惜一切代价维护其在独联体地区的 利益,而在整个独联体地区,中亚的战略位置最重要,资源潜力也最大。尽管在这一回合的较量中俄掌握了主动权,强化了对中亚能源的控制力和在军事存在,但是美国也绝不会轻易退出与俄的争夺之战,美俄的争夺更趋激烈。这无疑在无形中增强了中亚地区在世界舞台上的分量,其地缘政治的优势因而更加突出,地缘政治地位自然处在快速上升阶段。

  (三)中亚地缘政治地位的转型过渡时期

  2008年一场以美国为首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同样也影响着中亚的地缘政治的发展走向。首先我们看到,大国力量继续 存在但影响力普遍有所下降。但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使得无论是新兴市场国家还是美等西方国家都“元气大伤”,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国对于中亚的关注程度和有效政策的实施也必然有所下降。其次,从中、长期看,金融危机蔓延的过程中将可能推动地缘经济、地缘政治的变迁;推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正是因为在危机的背景下,中亚国家会将经济中心向本地区倾斜,同时,经济危机使全球主要力量重新洗牌,从总体上看,美国遭受到重创,危机过后,其在世界经济、政 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必将大幅降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金砖四国”和能源大国)遭此冲击,经济发展虽然也受到严重影响,但却也是参与重整国际经济秩序的大好时机。因为上述这些发展中国家对于金融危机注入的救援基金,似乎已经预示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体系开始衰落,国际经济旧秩序受到了动摇,新的经济秩序和体系有可能被提早确立,经济格局的变化必然会导致政治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朗。

  而在2009年2月20日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统巴基耶夫签署了关于废除美军租用马纳斯空军基地协议的法案,规定美国可通过吉尔吉斯斯坦马纳斯军事基地向阿富汗转运非军事物资。美国的势力再次回归到中亚来,大国间的关系再次趋于复杂。

  2010年4月吉尔吉斯斯坦多个州市发生大规模骚乱,骚乱持续了两个多月,围绕这场骚乱,不仅对吉国内及周边中亚四国产生了很多消极影响,实际上也就是“俄美中亚大斗法”的外在表现。由此我们也就可以看出,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中亚将会继续作为大国之间博弈的一个重要的砝码,但是随着国际力量的微妙变化和中亚地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其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发生一些变化。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自独立以来中亚的地缘政治地位随着大国间利益诉求的增强而不断提高,中亚作为国际政治格局中大国争衡的焦点的现实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不会改变的。同时由于大国实力的变化和中亚地区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其地缘政治在总的趋势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新的形式,中亚地区也将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加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和仲.巅峰战略—美国亚太战略评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2]赵华胜.中国的中亚外交[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

  [3]郑羽.中俄美在中亚:合作与竞争(1991—200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赵常庆.中亚五国与中国西部大开发[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

  [5]孙壮志.中亚安全与阿富汗问题[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6]冯邵雷“.颜色革命”:大国间的博弈与独联体的前景[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o05,(3).

  (责任编辑/王丽君)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