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中亚交往的历史和现状-凯发官网入口

||||
当前位置 >> 凯发官网入口 >> 中亚五国
中国与中亚交往的历史和现状
申瑞鹏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3期 2011年08月03日

  摘 要 中国与中亚地区国家的历史联系长久而深远,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现在的上海合作组织,都对促进两地区人民的联系、交往和发展起到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新世纪,我们作为友善邻邦,更是要相互帮助,共同发展,最终取得互利共赢的美好局面。

  关键词 中亚地区;上海合作组织;建交公报

  作者简介:申瑞鹏,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d8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3-151-03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交往源远流长,古代的“丝绸之路”曾经把双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中国同中亚地区的友好往来也为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中亚国家纷纷完成了独立,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早承认中亚独立国家并与其正式建交的国家之一。随后,中国分别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签署建交公报,此后双边关系稳步、持续地向前发展。近些年来,中国通过实施睦邻友好政策,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双边关系,开展了广泛的地区合作,特别是由“上海五国”到“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使得双边关系进一步深化。

一、历史回顾

  关于中亚的地理范围其界定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在历史上,中国称这一地区为西域。不过,中国所称的西域与国际上所说的中亚在地理上的概念并不完全一致,中国所说的狭义的西域一般是指中国甘肃省的敦煌玉门关、阳关以西,帕米尔高原以东的地区。广义的西域则是包括帕米尔高原以西的广大地区。

  而国际上的共同看法是,广义的中亚或者说“大中亚”包括蒙古高原、河西走廊、青海、新疆、哈萨克草原、伊朗东北部、阿富汗北部以及巴基斯坦西北部;狭义的中亚即“小中亚”的范围则主要是以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为中心的地区。

  现代国际政治中的中亚是指 20 世纪 90 年代初苏联发生剧变,从而独立出来的五个国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

  中国与中亚存在着深远的和悠久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联系,这种联系连绵不断地持续了两千多年。当时,西域是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中国的丝绸等物品主要通过西域运往欧洲。公元前秦穆公时期,秦国就在西域地区取得了统治地位。但是中国对西域最早的行政管辖却始于西汉。公元前 60 年,西汉设置了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地区的最高军政机关,任命郑吉为第一任西域都护。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陷入了长期的国家分裂、诸侯林立的状态。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西域的情况复杂而变化不定,其先后处于中国北方多个民族政权的控制之下,但是西域和内地依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隋朝是一个短命的朝代,它统治中国的时间不到 40 年,还没来得及统一西域,其统治地位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唐朝是中国与西域关系特别密切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经营西域的鼎盛时期。它从公元 640 年开始经营西域,至 790 年从西域彻底退出,前后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唐朝先后设立了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并下辖多个都护府。中国元朝时期对中亚地区实施了直接统治,重新确定了元朝对中亚地区的政治隶属关系,也促进了经济联系和文化往来。明朝时期,中亚地区帖木儿崛起。这个时期帖木儿与中国保持密切的经济贸易往来。明朝也经常遣派使者和商人访问中亚地区。清朝时期,准噶尔汗国同中国清朝的关系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准噶尔汗国臣属于中国清朝。

  从 17 世纪开始,沙皇俄国渗入到中亚地区。到了 18 世纪,俄罗斯侵入到哈萨克草原,兼并了小玉兹和中玉兹,后来还占有了大玉兹,推进到了中国的疆界。19 世纪初期,俄罗斯越过作为中国边界的巴尔喀什湖一线,侵入到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中 国领土,并筑城建垒,实际占领了中国的大片土地。此后,俄罗斯又对伊犁、塔尔巴哈台卡伦之外的地区提出了领土要求。1862年,中国和俄罗斯针对西段边界开始谈判。1864 年,清政府与俄罗斯签署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此后,还签署了《中俄科布多界约》、《中俄乌里雅苏台界约》、《中俄塔尔巴哈台界约》三个子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共有 10 条。根据这个条约,中国西部北起阿穆哈山脉,南到葱岭,西自爱古斯河,东近塔城、伊犁,总面积 44 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被割让给俄罗斯。1881 年,经过长达 2 年多的艰难谈判,中俄达成了《中俄伊犁条约》,根据这个条约,伊犁在被俄罗斯占领 10 年后归还给中国,但俄罗斯又从中国割走了 7 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1864 年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和1881 年的《中俄伊犁条约》的签订,划定了中国与俄罗斯的西部边界,这两个条约构成了中俄两段边界的法律基础。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关系实际上是与沙俄之间的关系。中亚地区不再具有独立性。沙俄政府的政策就是中亚地区的政策。中亚原有的政治、文化、地理、安全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中国与中亚地区传统的历史联系就此发生了断裂,中亚对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意义基本丧失。这对中国来说,在某种意义上俄罗斯代替了中亚,中亚被划入到了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范畴内,甚至在概念上也成为俄罗斯的一部分。

  当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和成立苏联之后,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关系完全从属于中苏关系。在中国的眼中,中亚人也成为了“苏联人”。这使得中亚的重要性在中国的国家观念中大大降低。后来中苏的交恶也影响到了中国与中亚的关系,在中国与苏联几乎断绝往来的时期里,中国与中亚相邻而居,但却老死不相往来。中国与中亚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联系的断裂,以及中亚在这一个多世纪发生的深刻变化,使中亚不仅在地理上,而且在政治、文化、社会和心理上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陌生和隔膜,中亚对中国来说成为了遥远和模糊的存在。直到 20 世纪末,中国和中亚被隔断的历史才又开始重续。苏联解体之后,包括中亚各国在内的一批新的国家诞生。1992 年 1 月 2 日到 6 月,中国先后与中亚五国建立了大使级的外交关系。在建交公报中和而后中国与中亚五国领导人签署的联合公报以及中国领导人的讲话和声明中,不止一次地阐述了中国政府与中亚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与政策。

  同时,中亚五国领导人在不同的场合也阐述了对与中国发展关系的考虑。

二、上海五国与上海合作组织

  20 世纪 90 年代中前期,是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政治关系稳定发展的时期,领导人经常互访,为双边睦邻友好关系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2 到 1993 年,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领导人先后到中国访问,为双边关系定下了友好的基调。中国与中亚邻国的边界谈判也顺利举行,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在 1994 年签署了第一个国界协定。1995 年 2 月中国政府向哈萨克斯坦做出不使用核武器的安 全承诺。1996 年是中国与中亚邻国关系发展的重要一年。七月初,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对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进行了国事访问,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访问中亚国家。江主席在哈萨克斯坦议会发表了题为“共创中国和中亚友好合作的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并和吉尔吉斯斯坦领导人签署了国界协定。

  1998 年 7 月 3 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哈萨克斯塔总统纳扎尔耶夫、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卡耶夫、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莫诺夫和俄罗斯总统特使普利马科夫出席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举行的中、哈、吉、俄、塔五国会晤,目的是商谈两个有关边境地区 军事互信与裁减军队协议的执行情况。与会各国领导人达成了一个重要共识,即五国对话不应仅仅满足于政治、军事及边界问题,建立经常性安全与合作机制的条件已经成熟。五国外长会后共同签署了联合声明,强调加强合作,巩固地区和平与稳定。这次会晤的特点是由之前的以中国为一方,俄、哈、吉、塔为另一方的双边会晤转变为五国间的多边会晤。根据哈萨克斯坦外交部长托卡耶夫的说法,一个新的名词——“上海五国”正是在这个时候诞生的。与此同时,在“上海五国”机制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同中亚国家的双边关系也得到迅速的发展。1999 年中哈两国的贸易额已经接近 10 亿美元,到了 2000 年更是增至 15 亿美元。中哈两国于 1997 年 9 月签署了关于中国承包阿克秋宾斯克的扎若尔油田和肯基亚克油田及乌津油田并铺设 3000 公里输油管的“世纪工程项目”。2000 年乌兹别克斯坦总统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了“上海五国会晤”。到 2001 年 7 月 16 日,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多边合作进入到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中、俄、哈、塔、吉、乌六国元首共同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这使“上海五国”实现了从会晤机制向合作机制的重大转变,还标志着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关系在新世纪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地区安全和经济合作为主要功能的地区合作组织。它对中国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它是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多边合作框架,也是中国在中亚地区参与的最重要的多边框架。通过上海合作组织每年举行的各种会晤,特别是高层会晤,中国与中亚国家和俄罗斯在国家层面上保持了不间断的联系。上海合作组织也为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合作提供了一个多边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中国与中亚国家展开各个领域的多边合作。在这里不仅以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为题,还以地区的普遍性问题和共同发展为内容。

  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内,已经形成了从国家元首和政府总理到外交、国防、执法、议会、文化、贸易、科技和教育等不同层次的官方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机制。同时,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下还行成了一系列半官方和非官方机制。除此之外,上海合作组织还在安全、经贸以及人文等诸多领域展开,从纵横两方面把中国与中亚地区密切联系起来,对中国与中亚地区关系的发展起到了不能替代的作用,它也是中国在中亚战略存在的一种重要形式。不管是在机制联系还是具体领域的合作方面,上海合作组织对中国与中亚关系的作用都在相应增大。因此可以这么说,上合组织的发展将意味着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的发展,也意味着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发展。中国是中亚国家边界安全不能替代的合作者和地区安全保障的提供者。而且中国在中亚地区最大的外交资源是它的经济,这是中国最有潜力的政治和外交资源,也是中国对中亚地区最大的吸引力所在。中国是中亚国家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是中亚国家越来越重要的投资者;中国是中亚国家的重要经济援助者;中国是中亚能源和其他矿产的重要市场;中国是中亚交通运输的重要出口。这些优秀因素是长期性的,所以见效较慢,但是可以长久发挥,总的来说这些因素有助于双方展开更加积极与深入的交往。

三、结语

  中国十分重视同西部邻邦中亚国家的关系,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亚地区已成为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取向。事实证明,奉行睦邻、安邻、富邻政策的中国正是地该区中的重要稳定因素。实现地区形势稳定、发展、繁荣是中国始终不渝的追求。当前,双方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挑战,我们应该回眸历史,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并且将其中有益的部分发扬光大。有理由相信,中国与中亚五家的关系将会继续沿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前进。中亚的繁荣需要中国,中国的发展也需要中亚。中国与中亚国家一定能够抓住机遇,排除干扰,深化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马大正,冯锡时主编.中亚五国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沙俄侵华史(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8.

  [4]薛君度,邢广程.中国与中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5]卡·托卡耶夫.哈萨克斯坦:从中亚到世界.新华出版社.2001.

  [6]卡·托卡耶夫.中亚之鹰的外交战略.新华出版社.2002.

  [7]徐小杰.新世纪的油气地缘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8]赵华胜.中国的中亚外交.时事出版社.2008.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