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俄罗斯的城市建设始于沙俄时期的领土扩张,苏联时期的工业化进程使得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并达到顶峰。苏联解体至今的20余年间,虽然俄罗斯城市建设还在缓慢推进,但以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为重要标志的城市化进程已基本处于结束阶段,“郊区化”已初露端倪。工业化“裹挟”下的城市化带来诸多问题,而人口和发展资源向中心城市的集聚使俄罗斯城市网依旧较为稀疏,城市发展不平衡加剧,城市发展画卷呈现“斑驳”之态。整体而言,当今俄罗斯城市发展主要由规模因素决定。
【关键词】俄罗斯;城市化;城市发展
【作者简介】高际香,1971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007)
一 沙俄时期的城市建设
15~17世纪,沙俄的城市建设多是在领土扩张过程中进行的,一般是先建堡垒,之后在堡垒的基础上发展城市,从俄罗斯亚洲地区的部分城市建设上可见一斑。1586年,俄国人在乌拉尔地区一个小城的旧址上建立了秋明镇,这是俄国人在乌拉尔之外建立的第一个定居地。1587年,托波尔斯克建立,从此俄国在乌拉尔之外站住了脚跟[1]。1604年和1628年,分别建立托木斯克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1637年,在雅库茨克设立了一个堡寨,1652年,伊尔库茨克建成,1860年,建立了符拉迪沃斯托克。
俄国大多数城市产生于18世纪下半叶,而且大部分位于欧洲部分。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的1775年至1785年,以行政改革的方式建立了162座新城市,其中146座位于欧洲部分。1861年废除农奴制之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以及铁路建设的急速推进,劳动分工和地域分工得到强化,沙俄城市建设的节奏加快,城市、城镇增加。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城市建设是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到1897年,沙俄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有彼得堡市和莫斯科市,分别拥有126.5万和103.9万人口[2];10万人口以上城市有19个。城市人口总数达1 460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3%。俄国欧洲部分共有城市377座,其中140座分布在中央经济区,占37.1%。俄国城市间距离较远,其中欧洲部分城市间平均距离为107公里,最近的是中央经济区,为59公里,最远的是欧洲北部地区,达221公里(见表1),乌拉尔地区城市间平均距离为150公里,西伯利亚地区达500公里[3]。1900年,沙俄的城市化水平仅为欧洲的1/3~1/2。十月革命前,俄国共有城市655座,其中407座位于欧洲地区,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有79座。城市人口数量为2 800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德国地理学家赫特纳对当时俄国城市的评价是:“大多数俄国城市缺乏真正的城市生活”[4]。
表1 1897年俄国欧洲部分城市分布
城市数量 | 占比(%) | 城市间平均距离(公里) | |
欧洲北部区 | 31 | 8.2 | 221 |
西北区 | 30 | 8.0 | 82 |
中央区 | 140 | 37.1 | 59 |
伏尔加-维亚茨基区 | 40 | 10.6 | 84 |
中央黑土区 | 40 | 10.6 | 65 |
伏尔加区 | 45 | 11.9 | 106 |
北高加索区 | 21 | 5.6 | 130 |
乌拉尔区 | 30 | 8.0 | 160 |
总计 | 377 | 100.0 | 107 |
资料来源:нефедова т.,полян п.,трейвиш а.город и деревня в европейской россии:сто лет перемен,м.:оги,2001.с.78.
二 苏联时期的城市化
1920年之后,特别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开始,苏联城市化进程快步推进。苏联时期的城市化具有如下特点:
(一)城市建设速度较快
1901~1916年间,俄国欧洲部分约每两年建成一座新城市,1917~1926年期间,每年建成7座新城市。工业化开始后,城市建设速度更快,1927~1940年,平均每年建成8座城市。城市建设速度最快的时期是1941~1945年,平均每年增加9~10座新城市,1946~1958年,基本保持每年建造9座新城市的速度,1959年以后,城市建设速度放缓。1959~1991年,平均每年建造4座城市(见表2)。高速的城市建设使城市数量大增。到1989年,俄罗斯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境内共有10万人以上的城市168座,其中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9座,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3座,这些城市集中了62%的居民[5]。
表2 俄罗斯欧洲部分城市的建设速度
年份 | 新建城市数量 | 平均建设速度(座/年) |
1901~1916 | 7 | 0.5 |
1917~1926 | 65 | 6-7 |
1927~1940 | 116 | 8 |
1941~1945 | 48 | 9-10 |
1946~1958 | 115 | 9 |
1959~1991 | 135 | 4 |
资料来源:нефедова т.,полян п.,трейвиш а.город и деревня в европейской россии:сто лет перемен.с.128.
(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急速增长
1915~1922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使俄罗斯损失了大量的城市人口。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曾一度减少。1920年,俄罗斯城市人口的比重为15.3%,1922年为16.2%,到1926年才接近战前17.9%的水平。当时苏联急于摆脱落后农业国的地位,开始实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在工业化进程中,许多村庄变成了城市或城市型的市镇,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城市人口迅猛增长。193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3,1957年为1/2,1980年前后,城市人口占比追上发达国家,1990年占约3/4[6]。
(三)急剧城市化背后的推力是“工业化”,城市化被纳入统一的生产力布局体系中
苏联急速发展的城市化是大规模工业化的产物,主要是为了吸引广大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满足高速工业化的需要。苏联城市化采用的主要方式是直接向城市迁移人口和进行行政区划,即把农村居民点变为城市。此外,为均衡配置生产力,苏联通过建设新城市,重新分布企业和人口,使城市承担为工厂服务的功能。20世纪60年代中期,苏联计委生产力研究委员会、苏联建委民用建筑局以及各加盟共和国的计委共同编制了建设500个中小城市的计划,列入该建设计划的城市都具有劳动力、建设用地、水资源和交通资源优势,可以有效布局工业企业。可见,城市作为比企业更高一级的部门或地区以及部门或地区组成要素而被纳入国家规划体系。城市规划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国家调节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苏联利用城市规划调节城市化,实质上是发挥城市的双重功能,即城市既是相对独立的整体,其各类设施要能够充分满足城市企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同时又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协调一致。苏联时期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城市总体规则、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区域规划[7]。
(四)急速工业化推动的城市化对城市和农村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从城市方面看,工业企业布局对老城市产生了双重效应。正面的效应是强化了城市的经济基础,实现了城市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增强了城市的社会服务功能。不足的方面是大量农村人口快速涌入城市,导致城市急剧膨胀,对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活造成了较大压力。一是城市住房紧张。1929~1937年建造的城市,其住房总面积是1918~1928年建造城市的61%,与此同时,农业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到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前,城市人口增加了约65%。城市长期受到住房供不应求问题的困扰。1959~1989年,苏联进行大规模的住房建设,住房多是用廉价的预制板和硅酸盐砖建成,建筑质量极差,直到1989年,83%以上的城市家庭才拥有了独立住房,摆脱了几家合住一套房子或者住简易宿舍的窘境。二是城市公用设施严重不足,影响了城市环境质量和居民的生活品质。特别是在城市郊区的大型人口聚居区、小城市和城镇,服务性建筑设施保有量处于较低的水平,与中心城市之间的交通拥堵问题大量增加。
从农村方面看,从农村到城市的过度移民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发展,开发程度较高的欧洲部分的农村地区深受影响。1897年~1989年间,欧洲部分人口密度较小的农村地区(1~10人/平方公里)的面积增加了一倍,即增加了100万平方公里。到1989年,欧洲部分3/4的地区成为人口较少或稀少的地区(1897年为1/2)。其中人口密度在25人/平方公里以上的地区面积缩减较为严重,从84.6万平方公里缩减至16万平方公里(见表3)。交通不便和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使农村人口大量流失,特别是年轻人的流失,从而加剧了农村的萧条。仅在1959~1989年间,农村居民点从29.4万个减少到15.3万个,500人以下的村庄大量绝迹。截至1989年,中央区离城市较远地区60%的家庭多是1~2口人的家庭,进行小型农业耕作都勉为其难,大型农业生产近乎天方夜谭。只有南方地区、伏尔加河沿岸地区以及西伯利亚的农村家庭人口相对较多,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潜力还有所保留。
表3 1897~1989年俄罗斯欧洲部分农业地区的变化(%)
地区类型 | 1897年(%) | 1959年(%) | 1989年(%) | 1897~1989年,万平方公里 |
人口密度不足1人/平方公里 | 22.6 | 17.9 | 18.2 | -17.4 |
人口密度为1~5人/平方公里 | 17.4 | 22.6 | 34.3 | 69.7 |
人口密度为5~10人/平方公里 | 11.3 | 19.2 | 23.2 | 48.8 |
人口密度为10~25人/平方公里 | 27.5 | 27.6 | 19.8 | -31.9 |
人口密度为25~50人/平方公里 | 20.5 | 11.4 | 3.9 | -68.6 |
人口密度超过50人/平方公里 | 0.7 | 1.3 | 0.6 | -0.6 |
资料来源:нефедова т.,полян п.,трейвиш а.город и деревня в европейской россии:сто лет перемен.с.229-248,298-302.
(五)造就了大量产业结构单一的市镇
根据俄罗斯专家研究所的调查报告,产业结构单一市镇的确定标准有两个:一是单一企业或者同一行业的企业创造了全市(全镇)50%的工业产值或者服务业产值;二是同一企业集中了全市(全镇)25%的就业人员[8]。产生了大量产业结构单一的市镇是苏联城市化的典型特征。苏联新城市的建立大致经历四个阶段:建立企业—项目投产—工程竣工—城市形成[9]。可见,在大型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城市大多具有产业结构单一的特征,因而被称为产业结构单一市镇。比较典型的产业结构单一市镇集中在采煤、发电、冶金、化工、木材加工、机械制造、食品和轻工业等领域。如老工业区形成了以纺织业为主的市镇,伊万诺沃州和临近地区集中了大量纺织业市镇,北方和西北乃至中央区北部形成了大量的木材加工和纸浆制造业市镇,顿巴斯等地区则形成了煤业市镇。产业结构单一市镇在工业发达国家也存在,但从规模上看,俄罗斯的问题要严重得多。截至20世纪90年代初,产业结构单一市镇仍有440~460个,约占城市总量的40%[10]。
(六)城市化带有浓重的“农村化”和“农民化”特征
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的现象。从地理学、人口学和经济学视角看,衡量城市化的指标一般有两个:人口指标和用地指标。大部分情况下,城市化水平按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计算。从社会学视角看,城市化则是指人口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都市化。而从文化学视角看,城市化与城市文明相对应,是城市文化习性的统称。由此可见,地理学、人口学和经济学视角的城市化是数量指标,而社会学、文化学视角的城市化是质量指标。如果人口只是在城市地域相对集中,但人口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仍旧保持原貌,没有实现精神层面的城市化,则被称为“假城市化”,或曰“过度城市化”。苏联时期的城市化恰恰具有这样的特征。1926年至1959年,从乡村直接迁入城市以及由于行政区划原因成为城市人口的农村人口达5 610万人,是全国城市人口总量的80.8%。1951年至1980年,因行政建制改变,520万个农村变成了城市[11]。用行政命令方式把农村变成城市,或者把城郊并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后,“新城市”在景观、房屋建筑风格以及当地居民的就业情况等方面与之前毫无二致,“农业城市”和“城中村”大量产生。大规模涌入城市并在城市定居的农民很快就在数量上超过了城市的原住民。到20世纪40至50年代,苏联城市中的居民大多数已是过去的农民。直至苏联解体之前的1989年,苏联居民中,60岁以上的城市原住民不超过5%~17%,40岁以上的占约40%,22岁以下的约占一半,即城市中大多还是从农村来的第一代移民[12]。不仅如此,苏共的精英层也多为昔日的农民。1930年至1989年间,苏共的高层领导人中只有7%出生于莫斯科市和列宁格勒市, 18%出生于其他大城市(州或共和国的中心城市),出身于农村的占47.3%,出生于生活方式仍属于农业地区的小城市和城镇的占27.2%。可见,苏共高层领导中,3/4出身于农村或者半农村[13]。被工业化大潮裹挟进入城市的农民虽然拥有了市民身份,但却不能立即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也很难接受城市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或者说他们依旧较多地秉承农村的文化并沿袭农村的生活方式。因此,到1989年,俄罗斯城市人口已占73%,与美国(76%)和日本(78%)相差无几,但是俄罗斯学者依旧认为:“俄罗斯更大程度上仍是农业国”[14],“俄罗斯城市化即将开始”[15]、“俄罗斯城市农村化是其主要特点之一,与西方城市发展背道而驰”[16]。
(七)城市化过程中推行“身份制度”,限制大城市发展
苏联理论界主张城市均衡分布发展,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应沿袭早期工业化国家的城市设计理念,以免重蹈早期工业化国家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的覆辙。但是苏联受工业化主导的急速城市化,使得人口迅猛涌向大城市,造成城市生活设施严重不足,而同时工业化急需大量资金投入,国家再无余力扩建和维修城市生活设施。因此,20世纪30年代,苏联开始实行“控制大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控制大城市”的主要方式是实施“身份”制度。该制度于1932年12月开始实施,规定16岁以上公民必须领取身份证,并在以后定期更换。大多数集体农庄的农民在较长一段时期没有资格领取身份证(赫鲁晓夫时期才发放),而没有身份证就不得迁入城市。苏联实行身份证制度的目的,一是控制居民迁入莫斯科市、列宁格勒市或加盟共和国首都这样一些特大城市,二是控制农村人口外流。集体农庄庄员离开农庄时,必须从所在村苏维埃获得证明,苏维埃证明是申请临时居住许可证和申请盖有许可居住印章的身份证的前提条件。在村苏维埃主席严格限制发放这种证明的情况下,农民迁入城市受到了限制。20世纪70年代以前,限制大城市增长的侧重点是限制城市面积的扩大和居民人数的增长,此后,控制的重点是保障城市的生态平衡。
三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城市化
苏联解体之初发生的危机,特别是食品匮乏使很多城市人口自然而然地回归农村,俄罗斯出现了短暂的“逆城市化”趋势,并在1994年达到高潮。1992年至1994年,农村人口增加了约90万,村庄“无人化”趋势得到了一定的抑制。当然,在农村增加的人口中,除了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之外,还有大量来自独联体国家和波罗的海国家的移民以及来自东部和北方地区的人口[17]。从1995年开始,正常的城市化进程重新开始,出现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净转移,但是规模不大。
新城镇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况。苏联解体后的20年间,俄罗斯几乎没有兴建大型项目,新建城市也就无从谈起,而且俄罗斯的人口发展状况也使农村无力再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劳动力。
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俄罗斯真正意义上的“郊区化”[18]近年来才开始,即有一些人搬到郊区设施较为完善的别墅中,并全年在那里生活。虽然俄罗斯2/3的城市家庭在郊区拥有居所[19],但乡间居所大多被当成季节性第二居所使用,是春季到秋季在乡间休闲和从事农业耕作的休憩之所。限制俄罗斯“郊区化”的主要因素,一是居民和郊区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改善郊区的基础设施状况,而经济资源和高薪工作岗位多集中在首都和地区中心城市,交通网欠发达不允许居民生活在离工作地点较远的地方;二是严酷的气候条件使得郊区房屋常年居住取暖等费用较高;三是主要大城市还保留户口登记制度,很多人因不想放弃城市户口而不愿按合法手续搬迁到郊区;四是政府的思维习惯还是停留在注重发挥当地的生产功能上,对郊区发挥生活辅助功能并增加当地税收的重视程度不高;五是住房市场和土地市场发展受到限制,2006年,俄罗斯开始实施的“住房”优先项目,在某种程度上对“郊区化”进程产生了推进作用,但是目前仍存在制度方面的障碍,主要是地区土地市场高度垄断,郊区的建房许可很难得到。
四 俄罗斯城市发展现状
俄罗斯很多城镇是在苏联时期大型工业企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些城镇不仅人口较少,而且社会服务保障水平较低。1990年~2000年的行政改革中,很多城镇被并入乡村。截至2010年,俄罗斯共有城市和城镇2 386个,其中城市1 100座。
如今俄罗斯城市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城市规模相对较小,特大城市较少。1 100座城市中,小城市936座(10万人口以下),占85.1%;较大城市127座(10万~50万人),占11.5%;大城市(50万~100万人口)25座,占2.3%;特大城市12座(100万人口以上),占1.1%。特大城市有: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亚、叶卡捷琳堡、下诺夫哥罗德、萨马拉、鄂木斯克、喀山、车里雅宾斯克、顿河畔罗斯托夫、乌法和伏尔加格勒。其中千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仅有莫斯科市,人口达1 151.43万,是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市人口的2.37倍。
二是城市在各地区分布不均衡,城市网络依旧较为稀疏。现有的1 100个城市中,310个分布在中央联邦区,198个位于伏尔加河沿岸区,145个座落在西北联邦区,西伯利亚分布了130个,南方联邦区、北高加索联邦区和远东联邦区均不足百个。在1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拥有4个,乌拉尔、西伯利亚和南方联邦区各2个,中央联邦区和西北联邦区各1个,远东联邦区和北高加索联邦区则没有1座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俄罗斯城市间距离较远的状况依然存在。截至目前,西伯利亚地区城市间的平均距离在200公里以上,欧洲部分城市间的平均距离为45~75公里,而在中欧国家,500年以前,其城市间的平均距离就仅为8~20公里,农民步行进城买东西一天之内就可以往返,而俄罗斯农民进城即使乘车平均也需要一昼夜,严重影响了城乡之间的商品交换。
三是联邦直辖市具有无与伦比的发展优势。作为联邦直辖市,莫斯科市和圣彼得堡市的经济地位超前。2008年,莫斯科市和彼圣彼得堡市分别创造了全俄23%和约4%的gdp。莫斯科市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其生产总值中服务业占80%。莫斯科市和莫斯科州作为一个整体的城市集聚区,2008年零售贸易额占全俄的23%。20世纪90年代末,莫斯科市吸纳全俄1/6的投资,2008年,如果把莫斯科州也计算在内,仍旧维持在1/6左右。2008年与1998年相比,莫斯科市新增住房面积占全俄的比重从10%降至5%,但是加上莫斯科州则高达17%。莫斯科市强劲的城市辐射能力使很多新建住房转移到了莫斯科州。联邦直辖市的超前地位除了历史等原因之外,比较重要的因素有两个方面。首先是人力资本竞争优势。其次是行政地位优势。联邦直辖市作为联邦主体,可以分得很大一部分利润税、个人所得税和消费税,预算收入较高。在2000年之后经济快速增长的年代,莫斯科市成了自然垄断行业、大型能源公司的利润中心,获取了巨大的财政资源,占全国人口7%的莫斯科市创造了约26%的税收。莫斯科市投资的1/3是预算投资,2005年左右曾一度达到40%。圣彼得堡市的很多投资也是来自联邦预算,较高的投资额对保障圣彼得堡市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四是地区中心城市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小城市发展状况不佳。现有的471个萧条城市中,有431个是5万人口以下城市,50万人口以上城市中,则不存在萧条城市[20]。较大的地区中心城市依托行政地位优势和人口集聚优势处于发展进程中,这些城市的发展主要面向当地市场,依赖服务业和进口替代产业。在后工业化时代,地区首府地位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优势,有利于集中经济资源。小城市中,除了地区首府周边地区的城市和离其他大城市不远的小城市较为有活力[21]以及石油天然气城市、能源中心、能够吸引外资或者生产出口产品的城市发展状况不错之外,整体发展状况不佳。特别是5万人口以下的城市,2007年有60%发展状况较差,大多处于萧条状态。
五是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发展状况堪忧。根据俄罗斯地区发展部2009年公布的数据,俄罗斯产业单一城市数量为335个,有1 600万人口。产业结构单一城市中,5%(拥有140万人口)危机状况较为严重,需要联邦政府采取措施;15%(540万人口)处于濒临危机的高风险状态,需要联邦主体政府解决;80%需要对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定期监控,并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产业结构单一城市的脆弱性显露无遗,特别是专门从事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机械制造的城市。俄罗斯地区发展部从2009年开始制定专门的规划支持这些产业结构单一城市。
五 对俄罗斯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评价
(一)对城市化水平的评价
整体来看,俄罗斯强劲的城市化,即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正处于结束期,但还在缓慢向前推进。苏联解体以来的20年间,俄罗斯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73%左右,变化不大。2010年与2002年两次人口统计结果显示,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在8年间仅增加了0.4个百分点,从2002年的73.3%上升到了2010的73.7%。但“郊区化”已初露端倪。
从地区层面看,城市化程度不一。城市化程度最高的是北方地区,马加丹州、摩尔曼斯克州和汉特-曼西自治区的城市人口比重高达91%~95%。开发较早、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如克麦罗沃州、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车里雅宾斯克州、雅罗斯拉夫尔州、伊万诺沃州、萨马拉州和临近莫斯科市的莫斯科州,城市人口占比达81%~85%。城市人口比例较低的多属欠发达地区的共和国,如阿尔泰共和国的城市人口占比仅为27%,车臣共和国为35%,达吉斯坦共和国、印古什共和国、卡拉恰耶夫-切尔克斯共和国和卡尔梅克共和国的城市人口仅占42%~44%,其他农业区,如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和阿尔泰边疆区的城市人口占53%~54%。
从动态角度看,各地区跨过城市化拐点的时间进度不一。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和标志。俄罗斯各个地区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时点不同。除了列宁格勒州在19世纪初已跨过城市化拐点之外,其他地区跨过城市化拐点的时间均在20世纪。莫斯科州和摩尔曼斯克州的城市人口在1926年之前超过农村人口,伊万诺沃州、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和车里雅宾斯克州的城市化拐点发生在1939年之前,彼尔姆州、萨马拉州和卡累利阿共和国则发生在1950年之前。在20世纪50年代跨越城市化拐点的地区有图拉州、雅罗斯拉夫尔州、阿斯特拉罕州、萨拉托夫州、北奥塞梯、弗拉基米尔州、罗斯托夫州、阿尔汉哥萨克州、伏尔加格勒州、科米共和国、下诺夫哥罗德州、科斯特罗马州、卡卢加州、乌里扬诺夫斯克州、鞑靼斯坦共和国。20世纪70年代实现跨越的地区有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共和国、沃洛格达州、斯摩棱斯克州、巴什基尔共和国、布良斯克州、梁赞州、沃罗涅日州、利佩茨克州、奔萨州、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普斯科夫州、奥廖尔州、别尔哥罗德州、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20世纪80年代才实现跨越的地区有坦波夫州、库尔斯克州、摩尔多瓦共和国、楚瓦什共和国、阿迪格共和国[22]。至今未实现跨越的地区是北高加索的一些共和国、卡尔梅克共和国和阿尔泰共和国。
从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就业结构看,俄罗斯城市化水平“耐人寻味”。俄罗斯有一部分人口从事家庭农业劳动(宅院经济),特别是“郊区居所”的“家庭小农业”。以1998年金融危机年为例,俄罗斯城市家庭在“郊区居所”栽种的蔬菜、水果和土豆等平均占到了家庭食品消费的20%,大城市和食品工业发展状况较好的城市所占比重略低,而边远地区较为贫困的小城市则占约50%[23]。现今,莫斯科州和列宁格勒州 “郊区居所”栽种的蔬菜水果虽然不足家庭食品消费的5%,而在偏远地区的城市周围,比例则超过 20%,最多的是奥廖尔州、奔萨州、别尔哥罗德州和科米共和国,占约1/3。因这部分农业收成中的很大一部分未被列入国家统计,官方数据与专家估算数据往往有较大的出入。如1995年按照税务人员的信息,从事家庭种植和养殖的人口约有4 000万,其中一半的人未登记,全俄舆情中心的调查数据是1 600万~1 700万人,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是70万人。但根据有关专家的计算,俄罗斯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在土地上的劳动投入远远高于对其他产业部门的投入。以1999年为例,对工业的劳动投入是6亿人工时,对农业的投入是2.45亿个人工时,与就业结构相当。但是与此同时,家庭农业的劳动投入达4.2亿人工时。按一个标准劳动力每周的工作量计算得到的结果是,俄罗斯在工业部门就业的人口约为1 500万,而在农业部门就业的人员(包括宅院经济、园地、别墅用地经营)达1 700万[24]。可见,实际上俄罗斯在农业部门就业的人数超过在工业部门的就业人数。因而从就业结构视角看,俄罗斯城市化水平远远低于人口视角。
(二)对城市化绩效的评价
苏联时期工业化推进下的大规模急速城市化遗留下诸多问题。
首先是住房基础设施不完备问题。到1996年,俄罗斯中小城市住房的下水设施配套和热水供应情况还不尽如人意,莫斯科市和圣彼得堡市配备下水管道的住房占99%,有热水供应的住房占93%,其他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上述两个数据分别为89%和82%,50万~100万人口城市分别为90%和83%,25万~50万人口城市为88%和80%,10万~25万人口城市为86%和75%,5万~10万人口城市为79%和68%,2万~5万人口城市为 68%和53%,1万~2万人口城市为56%和40%,1万以下人口城市为46%和28%[25]。21世纪初,俄罗斯欧洲部分前100个城市中,2/3以上的住房没有下水设施,而前200个城市中,一半以上的住房未配备下水设施[26]。截至2007年,俄罗斯特大城市中仍旧有12%的住房配套设施不完备[27]。
其次是产业单一城市脱困问题。截至2009年产业单一城市的失业人数超过10万人。为了解决这类城市的就业问题,2010年和2011年制定并实施了国家援助试点项目,这些项目使这些城市的劳动市场情况有所缓解,并创造了6万个工作岗位。联邦预算拨款240亿卢布。俄罗斯经济发展部为此设立专门负责机构,协调单一产业城市稳定发展。主要工作一是制定单一产业城市清单,设立城市发展风险评估和发展预测体系,评估国家支持措施效率;二是制定单一城市投资项目清单,确定落实机制和筹措资金;三是会同地方政府及时向政府报告单一城市社会经济状况变坏的可能性,以便采取必要措施。
最后是城市化的环境代价问题。2007年俄罗斯水文气象和环境监控署列出了90个环境不佳城市,这些城市工业企业的有害物质排放均超过1 000吨[28]。其中工业企业有害物质排放超过10万吨的城市有12个。排在第一位的是诺里尔斯克,排放量为199.1万吨,之后分别是新库兹涅茨克(39.7万吨)、切列波韦茨(35.1万吨)、利佩茨克(33.5万吨)、马格尼托戈尔斯克(26万吨)、下塔吉尔(19.9万吨)、鄂木斯克(17万吨)、安加尔斯克(16.6万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16.5万吨)、乌法(15.4万吨)、车里雅宾斯克(14.7万吨)、布拉茨克(12.4万吨)。土壤污染最严重的是下诺夫哥罗德州的捷尔任斯克[29]。
(三)对城市发展促进因素的评价
俄罗斯城市的发展现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规模、地位、功能和地理位置决定的,其中与城市规模的关联度最强。发展状况较好的城市都与人口集聚效应有关。截至2010年,俄罗斯20%的人口生活在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11%的人口生活在50万~100万人口的大城市,9%生活在25万~50万人口的城市,10%生活在10万~25万人的城市。现有的52个大型城市集聚区的人口多在30万以上[30]。现有大城市集聚区中,除了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之外,在吸纳本区域之外资源方面的竞争还没有开始,但中心城市吸纳本地区资源(包括人口、加工工业、零售贸易、劳动人口、新建住房和投资6项)的能力较强。因此,城市发展秉持以人为本理念,强化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对人口集聚和服务的支撑能力尤为重要。
(责任编辑: 张红侠)
注释:
[1]〔美〕乔治·亚历山大·伦森:《俄国向东方的扩张》,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32页。
[2]население россии за 100 лет,1998;нефедова т.,полян п.,трейвиш а.город и деревня в европейской россии:сто лет перемен,м.:оги,2001.с.533.
[3]миронов б.социальная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 периода империи(xviii-начало xx в.),спб:дм.буланин,1999.
[4]геттнер а.европейская россия(антропогеографический этюд),м.:изд.журнала землеведение,1909.
[5]пивоваров ю.урбанизация россии в xx веке:представления и реальность общественные науки и современность, №6. 2001.
[6]российский 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й ежегодник,1999,с.53.
[7]纪晓岚:《苏联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评价》,载《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第3期。
[8]липсиц и.монопрофильные города и градообразующие предприятия:обзорный доклад,м.: ид хроникер,2000.
[9]〔苏〕т·库采夫:《新城市社会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年版。
[10]产业结构单一市镇属于市政机构,但是俄罗斯有关市政机构的统计数据不完备,收集比较困难,因而各方数据出入较大。2008年地区政策研究所在为地区发展部撰写的报告《俄罗斯产业单一城市:如何克服危机?》中引用了专家研究所2000年的数据,即单一产业市镇有460个,集中了全俄1/4的人口(моногорода россии:как пережить кризис?анализ социально-экномических проблем моногородов в контексте мирового финасов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 кризиса,влияющего на состояние градообразующих предприятий.м.:институт региональной политики,2008)。而根据社会政策独立研究所的估算,俄罗斯单一产业市镇不少于150个(不包括军工和核工业封闭城市),居住人口占俄罗斯全部人口的8%,城市人口的11%(зубаревич н.крупный бизнес в регионах россии:территориальные стратегии развития и социальные интересы,м.:поматур,2005;липсиц и.монопрофильные города и градообразующие преприятия:обзорный доклад,м.:ид хроникер,2000)。
[11]зайончковская ж.россия:миграция в разном масштабе времени,м.,1999.
[12]пивоваров ю.,урбанизация россии в xx веке:представления и реальность.
[13]вишневский а.серп и рубль,консервативная модернизация в ссср.м.,1998.
[14]алексеев а.,зубаревич н.кризис урбанизации и сельская местность россии,миграция и урбанизация в снг и балтии в 90-е годы.м.,1999.
[15]глазычев в.город россии на пороге урбанизации,город как социокультурное явление исторического процесса.м.,1995.
[16]вишневский а.серп и рубль,консервативная модернизация в ссср.м.,1998.
[17]вишневский а.,кваша е.,харькова т.,щербакова е.аграрные проблемы современной россии-российское село в демографическом измерении//мир россиии, №1.2007.
[18]指城市市区人口向城市外围的郊区转移,在市区工作,在郊区居住。
[19]нефедова т.российские дачи как социальный феномен//sero,№15,осень-зима 2011.
[20]нефедова т.российская периферия как 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феномен,региональны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2008.№5(20).
[21]махрова а.,нефедова т.,трейвиш а.московская область сегодня и завтра:тенденции и перспективы пространственного развития.м.:новый хронограф,2008.
[22]нефедова т.,полян п.,трейвиш а.город и деревня в европейской россии:сто лет перемен.с.162.
[23]медведев р.народ и власть//свободная мысль, №4.1998.
[24]горбачева т.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данных обследования населения по проблемам занятости в росии для определения параметров теневой экономики//вопросы статистики,2000. №6.
[25]нефедова т.,полян п.,трейвиш а.город и деревня в европейской россии:сто лет перемен.с.403.
[26]同上。
[27]тихонова н.,акатнова а.,седова н.жилищная обеспеченность и жилищная политика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й россии//социологически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1,2007, с.71-81.
[28]俄罗斯国家统计局2008年数据。
[29]рбк daily,2007.http://www.rbcdaily.ru/
[30]консарева н.актуальные вопросы управления городскими агломерациями, семинар вшэ ясин,москва, 26 апреля 2012 г.
凯发官网入口的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