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中亚研究网 >> 正文

哈萨克斯坦弃核的理性分析-凯发官网入口

何玉阳 来源:2011-01-01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增刊

(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 要]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成了世界第四核大国。为了防止核武器的扩散,美国决定对哈萨克斯坦等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实施核不扩散战略,以追求绝对安全。在内外压力面前,哈领导人高瞻远瞩,决定放弃核武器。本文拟从哈核问题的产生,其弃核,以及弃核的启示方面做一个探析。

  [关键词]苏联核遗产;哈弃核;美国核不扩散战略

  [中图分类号]d815.2[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1-511x(2010)0s-0067-03

  [作者简介]何玉阳(1985—),男,湖北宜昌人,兰 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国际关系。

  哈萨克斯坦从苏联解体宣布1991年12月16日独立至今,已经走过了近二十年的路程。相对其他中亚国家,独立后的哈局势相对稳定,在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均取得重大成就。这与哈良好的国际关系和宽松的发展环境有着直接的关联,而哈之所以有着良好的国际关系和宽松的发展环境与其能够理性地处理其核问题有着莫大的关系。

一、哈核问题的产生

  (一)冷战结束后,哈萨克斯坦继承了前苏联7.6%的核力量

  苏联解体时,由于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三个加盟共和国分别宣布对本国境内战略核武器拥有主权,不将本国境内核武器的控制权移交俄罗斯,其中,哈萨克斯坦继承了苏联7.6%的核力量。著名的塞米巴拉金斯克试验场和拜克努尔航天中心也坐落于哈萨克斯坦境内,苏联人曾在塞米巴拉金斯克试验场进行了476次核试验[1]。哈萨克斯坦也成为了继美、俄、乌克兰之后的世界第四核大国。其拥有的核力量超过了英法中三国核力量之和。

  (二)包括哈在内的中亚国家的核问题引起了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关注

  随着苏联解体,前苏联的核武库也一分为四,前苏 联原来统一的核力量被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分割,哈萨克斯坦还成为世界上排名第四的核大国,它们各自分别拥有的核武器数量都超过了英、法、中所拥有的核武器数量之和。西方国家在欣喜地分享冷战结束的“和平红利”的同时也震惊地发现,他们面临的核国家也从一个变成了数个,核扩散的危机在加剧。为此,美国政策界提出了预防性防御战略,以适应美国安全战略美国安全观念从相对安全向绝对安全转化的需要。在美国看来倘若不能消减并牢牢控制冷战的可怕遗产,位于俄罗斯和前苏联其它地区的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话,一旦这些武器落入心怀不满的新人之手,或是为叛乱集团、非法政权和恐怖分子所得,冷战时期美国面临像苏联核武器带来的危险会顷刻死灰复燃,美国将面临新一轮的安全威胁。美国决定实施核不扩散战略,逐步实现中亚的无核化。其中的焦点就是推动哈萨克斯坦弃核。

二、哈弃核的原因探究

  (一)俄罗斯意图借独联体平台,使自己成为独联体境内唯一的核国家

  考虑到苏联解体初期乌、哈、白三国的不稳定状态,可能会造成其境内战略核武器失控的危险,俄罗斯在独联体成立之初便积极推动独联体将统一控制核武器的 原则;同时,独立之初,俄罗斯国内面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为了求得西方在政治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援助,摆脱危机,俄罗斯在对外政策上选择了向西方一边倒的政策。努力推动国际核裁军进程。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于1991年12月8日签署了《别洛韦日协定》,其中第六条指出,独联体成员国将在联合司令部之下保留并支持共同的军事战略空间,包括统一控制核武器;将在确保国际和平与安全、实施削减军备等方面进行合作,力争销毁一切核武器,在严格的国际监督下全面彻底裁军。同年12月21 日的《阿拉木图宣言》重申,为保障国际战略稳定与安全,独联体将保留对军事战略的统一指挥和对核武器的统一监督。俄罗斯的用意很明显,就是借独联体的平台,使自己成为独联体境内惟一的核国家。

  (二)美国核不扩散战略的压力

  苏联解体之初,加强中亚地区的核安全,处理中亚国家继承苏联的核遗产就成为美国对中亚政策的重心。为此,美国通过实施核不扩散战略来实现中亚的无核化目标。该战略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完善对中亚核国家的核不扩散机制,制定针对中亚国家的削减战略武器计划,即《里斯本条约》[1];二是对中亚国家进行核不扩散援助,通过“纳恩—卢格计划”(nunn-lugarprogram)向中亚弃核国家提供经济援助。

  1992年5月23,在美俄的积极推动下,以《美苏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为框架,哈萨克斯坦同乌克兰、白俄罗斯一道与美俄于日签署了《里斯本议定书》,其中规定了哈萨克斯坦等三国无核化,彻底拆除战略核武器,作为非核国家尽快加入《防止核扩散条约》,并将核弹头运往俄罗斯销毁。议定书解决了苏联解体后美苏《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地位问题。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作为苏联的核武器继承国成为上述条约的成员国。

  1994年12月5日,哈萨克斯坦与美、俄、乌、白俄相互交换了《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从而使该条约生效。

  美国在推行《美苏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及《里斯本议定书》的同时,通过“纳恩—卢格计划”[2]向中亚弃核国家提供了经济援助。按照该计划,美国防部每年从军费中拨出4亿美元,用于应对苏联解体导致的武器扩散的危险,帮助前苏联其他国家将核武器运到俄罗斯销毁。老布什总统曾认为,对前苏联地区的防止核扩散援助对于确保一个较为安全的世界来说必不可少。更何况 这笔援助数额只不过是美国用来进行并赢得冷战的4万亿美元中的一小部分。在“纳恩—卢格计划”的实践过程中,哈萨克斯坦率先实现了无核化。

  在这一时期,哈与美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不仅是销毁核武器得到了美国资金的援助,在经济、安全等各个方面都赢得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大力援助。在经济方面,1992年5月19日,美国与哈萨克斯坦签署《贸易与投资协定》;直接指导和帮助哈萨克斯坦的市场机制建设,例如,帮助哈萨克斯坦制定税收制度改革的法律,制定大规模的私有制计划;美国还帮助哈萨克斯坦与世界银行、欧盟和世界贸易组织建立最初的联系,并获得相应经济贷款和援助。1993年,美国谢夫隆石油公司与哈萨克斯坦建立开发哈萨克斯坦田吉兹油田的合资企业。美国通过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军事接触和交流。“纳恩—卢格计划”还设立了一个赠款项目,资助研究武器的前苏联国家科学家改行,把他们的聪明才智转用于民用事业上[2]76。

  (三)哈高层领导人的战略眼光

  独立初期,哈国内在弃核与拥核问题上出现了分歧。主张保留核武器的人认为,哈萨克斯坦自愿解除核武器,从而在新的威胁面前削弱了自身的地位。核保护伞可以保证哈萨克斯坦的国家安全,可以确保有效遏制潜在敌人的进攻野心。核武器可以弥补独立初期哈常规武装力量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确保哈萨克斯坦在中亚地区的“超级大国”地位。此外,保留核武器对发展哈基础科学、应用科学,提高科技潜力具有重要意义[3]2-7。主张放弃核武器的人认为,哈保留核武器会破坏国际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整个体系,会推动所谓的“邻近的”国家去搞核武器。保留核武器还对哈在国际问题的立场及其经济状况构成了过于沉重的负担,保留核武器有可能导致针对哈萨克斯坦的严厉制裁。拥核 可能使哈成为短时间的赢家,但长远看哈却变成了战略性的输家[4]43-54。在拥核还是弃核的抉择上,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和时任外交部长的扎卡耶夫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认为,拥有核武器意味着哈将坐在两个火药桶上:第一,在不稳定的后苏联地域条件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哈萨克斯坦的安全构成了实际的威胁;第二,由于在哈领土上部署了导弹,核国家把哈萨克斯坦置于其瞄准镜下[4]43-54。当一些人鼓动保留哈萨克斯坦的核武器时,纳扎尔巴耶夫坦言:“他感到忐忑不安,因为这些政客未曾目睹谢梅依惨遭毁坏的土地。有些人怀疑他的弃核决定,而且试图寻求廉价的政治红利”[4]43-54。纳认为,哈没有道义和权力继续以核爆炸的方式消灭自己的人民和土地。保留核武器带给新生的独立的哈萨克斯坦的弊端远远大于好处。托卡耶夫认为,哈领导人使国际社会清楚认识到,哈无意破坏现有不扩散制度,无意增加国际紧张局势,无意用核武器耀武扬威。恰恰相反,哈选择了与所有有关国家进行建设合作的路线。正是在纳扎尔巴耶夫和扎卡耶夫的倡导和积极谈判下,哈走上了弃核道路,随着1996年哈境内的最后一颗核弹头运出过境,哈真正实现了无核化。

  (四)哈独立后的国情

  独立之初,由于旧的经济联系被中断,旧的政治体制被冲击,旧的意识形态被放弃,因此出现了经济倒退、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的严重局面。这一时期哈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独立后的发展寻求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入国际社会,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援助,与所有对于哈发展互利关系感兴趣的国家发展关系。

  而核问题成为了哈是否拥有良好的国家形象和宽松的发展空间的症结,因为世界上的主要国家都对哈的核遗产表示了极大关注。时为哈外交部长托卡耶夫呈交的外交紧急报告中提到:国外普遍认为,独联体的未来取决于前苏联各独立国家的领导人能否在一系列问题上达成相互理解。其中之一就是在哈萨克斯坦境内核武器的地位问题。在1992年纳扎尔巴耶夫正式访美期间美国政府的态度就很能说明国际社会对哈核问题的关注程度。在纳访美期间,美国政府向哈施加压力并宣布,如果哈不签署有关核武器的文件,将不能签署所有其余两国间的文件。而这些文件将涉及经济合作的极其重要的问题。

  面对内外压力,哈领导人充分认识到“哈的无核地位是没有选择的”。

三、哈弃核的启示

  (一)核武器与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与军备有着密切的关系,这表现在:第一,一个国家发展军备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增强国家安全能力来保护国家安全目标。第二,其他国家发展军备的一些行为可能被本国判断为国家安全威胁。第三,其他国家控制军备的一些行为可能被本国判断为积极的外部安全因素。这说明发展军备并不必然增进国家安全。

  在认识到核武器在维护国家安全和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哈要保留核武器需付出巨额费用,更会破坏中亚乃至全球安全体系。哈保留核武库还会破坏不扩散核武器体系,并有可能对哈政治形势造成消极影响。最重要的是,保留核武库并不能确保哈的未来安全。冷战后,单纯的依靠发展军事潜力已经无法保障国家安全,相反,它却会成为不稳定的因素。企图借助参加军备竞赛来保障国家安全并以此遏制潜在敌人的方式已过时。因此,保留核武库只会将哈萨克斯坦公民成为核武库的人质。当哈决定放弃核武库时,哈正是遵循了这一意图[3]201。

  (二)加强政治互信与合作对话才是互相获益的最佳途径

  在无政府国际体系中,国家的内外活动都以追求自身国家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国家间的利益博弈不可避免 的发生。战争,外交关系的恶化、断绝,合作建立伙伴关系等等都是国与国之间利益博弈的结果。我们崇尚合作,远离战争。在国家利益博弈时,选择合作的前提是合作的动力或收益要超过单边行动的动力或收益。以私利为基础的合作理论涉及三个方面:频繁往复的交往,交换有关合作目标的信息从而深化国家间的对话、增强国家的透明度,合作形式得以实现的基本制度[5]533-557。

  在哈核问题产生后,哈需要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援助,而哈国内也有拥核的强烈呼声。事实是,如果哈拥核,哈国的核武器将成为国家安全、地区稳定乃至世 界和平的障碍。同时,以美国为首的主要国家在维护和不扩散、削减核武器、保证其既得利益上也有着要求。在经过利益双方的反复磋商和谈判后,双方交换双方立场,通过对话和合作实现了双赢。哈获得了援助,而美国等主要国家也防止了核扩散,维护了国家安全,客观上也促进了世界和平与稳定。

  (三)杰出的领导人在国际政治当中的行为体身份

  在决策体系当中,决策者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决策者对国家和跨国组织的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的制定起着相当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领袖人物的性格、习惯、知识、经历、思想修养、认识方法、判断能力、政治倾向方面存在着差别,因此,这会影响他们对国家利益的认识,对国家对外目标的选择和行为方式。在哈萨克斯坦弃核道路上,哈的领导人,时任哈总统的纳扎尔巴耶夫和时任哈外交部长的扎卡耶夫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分析了国家独立初期的国情,面临来自美国和西方国家对哈拥核的强大压力之后,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和外长扎卡耶夫最终选择了弃核。哈领导层制定的对外政策目标是进入国际社会,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保护本国公民在国外的权益。与所有对于哈发展互利关系感兴趣的国家发展关系。在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的领导下,哈实现了这一目的,并正不断提升着哈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

  可以说,正是在纳扎尔巴耶夫等哈领导人的正确抉择下,哈才取得了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这说明,杰出的个人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重大的作用,纵然他们是依附于特定的组织,代表着不同的国家利益,但杰出的领导人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作用已经使他们成为了国际政治当中的行为体。

  历史是不可改变的,但我们可以假设历史沿着令一条截然相反的方向发展会怎样。如果哈坚持宣布对自己国家境内的核武器和核设施表示主权,历史会怎演绎?毋庸置疑,在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的制裁和封堵 下,哈国内社会定然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国际上,哈的国家形象会大打折扣,没有了宽松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对外关系,哈的发展之路将会坎坷不平,更不会作为国际地位和威望不断提高的地区大国而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参考文献]

  [1]marco de andreis,francesco calogero.the soviet nuclearweapon legacy sipri research report no.10.[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2]艾什顿·卡特,威廉姆·佩里.预防性防御[m].

  [3]卡·托卡耶夫.中亚之鹰的外交战略[m].赛力克·纳雷索夫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4]努·纳扎尔巴耶夫.站在21世纪门槛上[m].陆兵,王嘉琳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7.

  [5]geoffrey garnett.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institutional choice:the european community’s internal market[j].international organiza tion,spring 1992.

  [6]李彬.军备控制理论分析[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7]苏晓宇.美国对中亚军事战略研究[d].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

  [8]全克林.美国的“合作降低威胁”项目评析[j].美国研究,2008(2).

  [9]宋新宁,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0]郑羽主编.独联体十年———现状·问题·前景(1991-2001)[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

  [11]谢文庆,李越编.哈萨克斯坦:世界大内陆之国[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95.

  [12]石强,张箭.论苏联解体后的“核遗产”及核扩散危机[j].东北亚论坛,2008.

  注释:

  [1]1992年5月23日,美国与苏联的4个核继承国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在里斯本签署了《关于履行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议定书》,即《里斯本议定书》(lisbon protocol)。上述4国正式成为《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成员国。《里斯本议定书》有序言和6条正文,其主要内容是:1.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作为苏联的核武器继承国,承诺作为《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成员国,履行条约义务,并就此作出相应安排。

  2.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 3国宣布遵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尽快成为无核武器国家。3.各成员国应尽快批准《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

  [2]“纳恩—卢格计划”又称《合作削减威胁法案》(cooperation threat reduction,简称ctr),目的是帮助苏联运输、储存和拆除核、生、化武器。由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纳恩和共和党参议员卢格共同提出,并于1991年11月在国会获得了通过。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

"));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