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中亚研究网 >> 正文

丝绸之路的绿洲保障体系-凯发官网入口

钱云 来源:2011-11-18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新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科学学院)

  摘要:丝绸之路的开通和畅通离不开众多绿洲城邦的支撑,这两者是点和线的关系。绿洲城邦是通过其各种功能来实现对丝绸之路的保障。驿站要确保丝路上的人流和物流能不断前进。要保障路的贯通,首先要保城安民,必须在绿洲设置军政机构和沿途军事设施,以及有一定规模的驻军。大量驻进军政人员,首先要考虑吃饭问题,只有在土肥水足的绿洲建立屯田基地才能满足这个要求。交通运输、军事建设和屯田,推动了商业集市的形成,从而产生巨大利润,反过来为交通、国防、屯田提供保障。绿洲驿传、城堡驻军、绿洲屯田、绿洲集市,环环紧扣,全链驱动,保障了丝绸之路千百年来的通行。

  关键词:丝绸之路;绿洲;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6116(2011)-04-0092-06

guarantee system of oasis to the silk road

qian yun

(department of geography,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wulumuqi,830049,p.r.china)

  abstract:the opening up and working smoothly of the silk road is impossible without support ofoasis,and this support is realized through oasis'various functions.posthouse in oasis should ensure thestream of people and goods going forward in the silk road.there must be military and administrativeinstitution to defend city,settle down citizens,and have proper armed force to ensure safety of the silkroad.enough food is necessary.communication,military institution and cultivation promote theappearance of commercial market,which creates large amount of wealth.this wealth consequentlyprovides guarantee to communication,national defense and cultivation.it is just that the mutuallyoperation of posthouse,stationed army,cultivation and commercial market in oasis makes the silk roadrun through in history.

  key words:the silk road;oasis;guarantee system

   

一、负水担粮

  万里漫漫丝绸之路,沿着亚欧大陆中部的干旱地带,从东向西延伸,从我国的河西走廊,经过准噶尔、塔里木、吐鲁番—哈密3大盆地,攀越帕米尔高原(葱岭)、天山山地,抵达中亚的锡尔河和阿姆河两河流域,直到西南亚的伊朗高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小亚细亚半岛。丝绸之路自东向西,沿着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等12个大沙漠、荒漠的边缘或中间通过,要战胜干旱缺水、高温炎热、狂风暴沙、冰雪严寒的恶劣气候和赤地千里、荒无人烟的自然环境。

  被沙漠、戈壁包围的一片片绿洲,往往是一个个城邦国家,一座座城堡是城邦的中心。城内居住着国君、贵族、官吏、地主、商 人,他们占有大量土地和水源,垄断丝路贸易,城内还居住着为他们服务的保卫、奴仆、工匠等百姓。城内有国库、粮仓、商铺、店行和生产生活必需品的手工作坊。城有内外之分,外城往往有许多客栈,供丝路商队东来西去时食宿。绿洲城堡是当地的政治、商业、文化和宗教中心,还发挥着丝绸古道上物资供应的功能,也是实施驿传制度的基地,“负水担粮”以支撑驼队马帮在缺水少粮的沙漠地带常年累月地跋涉前进。

  汉、唐王朝击败匈奴和突厥后,为确保这条漫长的东西方交流的商道通畅,除设置“西域都护府”(汉) 、“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唐) 一系列军政管理机构外,主要在沿途的绿洲设驿站、驻军队、办屯垦。在新疆尼雅等古绿洲的考古中,发现有七百多枚佉卢文书的木质简牍,由此可知,当年西域的鄯善国(今新疆若羌、且未一带) 已建立起完善的驿传制度。自鄯善到且未、舍凯、尼雅承担传送、向导、护卫工作,以及借给使者用的骆驼,在到达前站的绿洲后均要调换,使者和商队的粮与水都由沿途绿洲供给。由于接应汉使的工作很艰辛,前站的绿洲还需要给向导、护卫送谷物、小麦粉、紫苜蓿作为酬谢,有时向导和护卫还可得到双重报酬。 沿途绿洲不但要给来往旅客提供食物,而且还要补充粮草、饮水、人员、骆驼和马匹,以确保旅客能穿越宽广的沙漠戈壁,支持到前面一站的绿洲。这就是《汉书 ·西域传》上所说的“负水担粮,迎送汉使”。据史书记载,使团、商队由保镖或友邦军队护送,在使节、将领统率下,保镖、士兵、马夫、向导、后勤分工明确,沿途均有食宿安顿,晓行夜宿,昼夜兼程。丝绸古道所过绿洲之处,“村庄相望,桑麻盈野”。“天子好宛马,使者相望于道,一辈大者数百人,少者百余人,一岁中使多者十余辈,少者五六辈。”由西向东来的使者、商人也络绎于道,罽宾(现克什米尔印度控制区) “奉献者皆贾贱人,俗通货市买,以献为名”,“康居国遣侍子,入质汉朝,乃欲(与汉) 贾市为好。”丝绸古道上,汉贾、胡商、官吏、僧人、将 士 的 驼 队、马 帮 秩 序 井 然,频 频 穿 梭 于道上[1]。

  元朝在丝绸之路“主要干道上遍设驿站、急递铺和官方管理机构,承担东来西去的使臣的食宿、马匹供应及验查放行等事宜,同时也对过路商贾和民间往来提供方便”[2]。

二、筑城驻军

  万里长城之修建,起于西周,历秦朝、汉朝、唐朝直到明朝,目的在于防御匈奴和漠北游牧民族的 入侵。尤其是汉长城从当时西域的罗布泊直到鸭绿江,总长 2 万多里,长城之西段沿线经过河西走廊到罗布泊,约1 400 km,正和丝绸之路在我国境内的重要线路相吻合。“汉使西域益得职,于是敦煌西至盐泽,往往有亭”,“今罗布泊的北岸,沿存峰亭三处,即楼兰城西北郊,据出土汉简,不晚于昭帝(汉)公元前 86—前 74 年,自楼兰往西,从营盘起沿孔雀河故道北岸有一系列烽燧,直至库尔勒、尉犁、轮台、库车皆有汉城。”[3]

  西汉为确保河西走廊的安全和畅通,新建长城。“自敦煌郡起接连秦长城共一万一千五百余 里。新筑长城高约一丈,宽三尺多。”在冷兵器时代,长城称得上坚固的军事设施。“每隔五里、十里,筑有烽火台,设戍卒瞭望。遇有敌情,即将积薪苇炬点燃报警。日间的逢表利用辘轳能升到三、五丈的高杆上,远在三十里外都能看到。此外,筑有许多叫障的小城堡,有烽火设备,驻有较多戍卒。戍卒都从内郡征调而来,是农民服徭役的一种。”[4]“逢表,即用红布和白布缝成帆状物,在敌人入侵时,则悬挂在亭障的高竿上,按入侵者的多少、远近而增减数量,一燧挂烽,他燧昭传。”[5]

  长城在汉代又称为“塞”,每隔数里设一小城 堡,小城堡专设“烽台”,称为“亭”或“燧”。“烽燧”是汉代有效的军事情报设施,也是严密的情报机构。烽台按其大小驻有数十名到一二百名戍卒,由“候长”、“燧长”管理。若干个“燧”有一个城堡称为“障”,由“候官”统率。各燧都有雄厚的物质储备,设有专门的军事仓库,统一支配和发放军用物资。各候官又由都尉统一指挥,都尉住在更大的城堡里,即郡城或县城[5],从而构成汉代强大的军事防御体系。

  甘肃、新疆的长城是依托绿洲而建,走向大致和丝绸之路并行,足可威摄匈奴,保卫丝路的安全。在敦煌西面的大方盘城,有当时储存粮秣和军械的 库房[6]。至今在河西走廊上仍然可清晰看到绵延数百里的断壁残垣,这就是两千多年前汉长城的遗迹。

  唐朝为了在西域保境安民,维护丝绸之路东西方交流畅通,在丝路南北两道上设立北庭、安西两大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的最高行政中心和军事指挥中心,下设军、守捉、城镇等军事机构。丝绸北道上在庭州设北庭都护府(距奇台西约 50 km) ,北道的北线从庭州到碎叶之间,驻有瀚海军、伊吾军、清海军、静塞军,其中瀚海军有兵力12 000人,马2 400匹[7]。北线沿途设独山守捉(木垒县) 、俱六城守捉(乌鲁木齐北郊) 、张堡守捉(昌吉) 、乌宰守捉(玛纳斯) 、叶河守捉(沙湾) 、黑水守捉(乌苏) 、西林守捉(精河) 。南线上先后在高昌(吐鲁番) 和龟兹(库车) 设安西都护府,沿途设罗护守捉(位于哈密、鄯善之间) 、赤亭守捉(鄯善) 、张三守捉(焉耆) 。在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南道上,设立兰城守捉(民丰东北约100 km) 、坎城守捉 (策勒北 50 km) 、葱岭守捉(塔什库尔干)[8]。在塔里木盆地西部不设守捉的地方,另设立了一些驿馆。除十多个守捉外,还有俱六镇、凭落镇、神仙镇、沙钵镇等 8 个镇,除 8 镇外,还有碎叶、疏勒、龟兹、于阗 4 大军事镇。唐诗 曰: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东望故园路漫漫,老态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生动反映了中原百姓心系边关将士。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戍守西域终老不能东归的战士,在丝绸古道上和长安来的使者相逢的深切感人的情景。

  汉、唐、宋历代王朝所统治的地区,其主要部分是中原传统农业区,屡屡遭受来自漠北或西部游牧民族的威胁,因此这些王朝格外重视对自己骑士军队的建立,十分关心对马匹的经营、贸易和管理。据史料记载,在西北地区,西汉朝廷设有 36 处养马场所,一共养马 30 万匹。唐朝时,陇右闲厩所繁殖的马匹同样是军力的重要装备,养马的地方跨有陇西、金城、平凉、天水 4 郡,幅员有千里之广[9]。并提出: “国之大事在兵,兵在马。”宋朝把战马的畜养、收买放在国防设施的头等位置,除设置牧马监、乡兵、马社养马外,还通过商业渠道每年用大量的钱、帛、粮、茶、盐等向周边,尤其是西北的吐蕃、回鹘、党项等少数民族买马[2]。用马匹武装军队,用军队保卫丝绸之路和边防,确保丝路的东西贸易和边境贸易。

  明朝国力衰弱,无力顾及西域,但对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却十分重视,驻重兵防卫,北防蒙古,南拒藏族(吐蕃) 。嘉峪关内的河西设永昌卫(永昌县) 、山丹卫(山丹县) 、甘州卫(张掖) 、高台所、肃州卫(酒泉) 。在嘉峪关外的玉门关、阳关设赤斤卫,安西东设沙州卫,敦煌设罕东卫,在新疆境内特设军政合一的哈密卫,是明“关西七卫”中最西之卫。“卫所是明朝军队的基层组织。5 600 人为一卫,设指挥使; 1 120 人为一千户所,设千户; 112 人为一百户所,设百户; 所设 总 旗 二,小 旗 十,大 小 联 比 以成军。”[10]

三、戍兵屯田

  历代封建王朝在西域屯垦制度的建立,对巩固国防、保障丝路、捍卫边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西汉自神爵二年(公元前 60 年) 建置西域都护府后,新疆正式进入我国版图,并有效建立起屯垦制度。首先,保证了对军队的供给,有力地打击匈奴,维护了国家统一。其二,为丝绸之路上的商队使团提供了食宿保证。其三,在屯田活动中,从中原引进了铁器农具、耕牛技术和井渠技术,开发水利,犁耕农田,扩展了绿洲。而且这种种技术由西域传入中亚、西亚,对发展亚欧大陆人类文明作出很大贡献。其四,塔里木盆地屯田,既可管理在西域的诸地方政权,也可观察中亚诸国的动静。

  汉武帝为抗击匈奴,加固边防,凿通丝路,推行大量移民固边。“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 119 年)曾一次移民七十余万口。在东起朔方,西至令居(甘肃永登) 设立田官,发给移民牛犁、谷种,将牧场变为农田。河西四郡到西汉后期已有人口达二十多万。”“汉在西域设田官,督戍卒屯田,推行地下穿井的井渠法(可能是坎儿井的前身,编者注) ,使沙漠地区得到灌溉。据《水经注》载,敦煌人索劢率兵士千余人,至伊循(楼兰) 屯田。掘渠分水,灌溉绿洲,使瘠土变沃壤,不过三年,积粟百万石。”[4]

  西汉为确保丝绸之路的驿传制度,在修建塞堡的同时,在丝路经过的绿洲实行屯田,军队在平时种地以养活自己,这是带有军事性质的农业生产。据《大宛列传·李广利传》记述: “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休屠即现在的民勤绿洲。“自敦煌至西河郡恰为十一农都尉。张掖郡之居延屯田区,除农都尉外,还设肩水农都尉。”张掖还置“日勒田官”[11]。1 个郡设置 3个管理农业的官员,说明当时屯田规模之大。

  西汉时的屯垦主要在天山以南,有 10 处地方,其中南麓即丝绸北道的中线和南线,包括轮台、渠犁、车师、焉耆、北胥鞬、姑墨和赤谷等 7 处地理位置显要、自然条件较优越的绿洲,尤其车师(吐鲁番的交河) 是汉王朝和匈奴反复争夺的军事要地。屯田对护路保边作用格外突出。同时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府,并护南北道、屯田驻守,推行汉朝的政令还可督察乌孙、康居诸国动静,向中央王朝报告情况,“可安辑,安辑之; 可击,击之。”[12]赤谷是乌孙之王庭所在地,汉朝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出嫁成婚的地方,其屯田对结盟乌孙、控制西陲十分重要。西汉末年,新疆有 45 国(昆仑北麓 16 国,天山南麓 16国,天山北麓 13 国) ,实际上是 45 块拥有较大绿洲和草原的城廊之国,都是丝绸古道上的主要绿洲。东汉时 有 屯 军5 000 人,开 农 田 10 万 亩 (0. 66 万hm2) ,主要在东疆地区,扩展了伊吾(哈密) 、高昌(吐鲁番) 和楼兰 3 块匈奴抗争的重要绿洲[13]。

  魏晋十六国时期,中原多内乱,无暇西顾,加之游牧民族纷纷争霸西域,新疆屯田活动处于中断时期,规模也大为缩小,影响到丝路畅通。7 世纪中叶至 10 世纪初,我国进入盛唐时期,中原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在西域平定西突厥后,贯通丝路、巩固边陲成了大事,屯田活动再度兴起。

  唐朝疆土空前统一,直至中亚,西域驻军平时 4万多人,战时 10 万人以上,所需军粮,无法从中原长 途运输,只能依靠大兴屯田、发展农业来解决。为确保粮食生产,就必须保卫边疆,维护丝绸之路。“唐太宗将中央六部中之工部,统一管理屯田。下设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一人,正四品,掌山泽、屯田、工匠,诸司公廨纸笔墨之事。”“每屯设屯田官、屯副,选善农者担任。”每屯5 000 亩左右,屯田士兵500 人上下。生产工具由政府供给,生产粮食等产品,除自用外,剩余上缴国家。西域军屯人员来自唐朝正规军队,以及一些内地发配到边疆的犯人、当地人民和长期戍守的职业兵及随军家属[14]。军屯人员主要集中在庭州(吉木萨尔) 、伊吾(哈密) 、西州(吐鲁番) 、轮台(乌鲁木齐北郊) 、清海(石河子附近) 和碎叶(吉尔吉斯的托克马克) 等地区。在天山以南主要集中在焉耆、乌垒(轮台) 、疏勒(喀什)和于阗(和田) 等绿洲,都是丝绸之路的重镇要地。

  公元 10 世纪到 13 世纪是五代十国、宋辽金时期,中原进入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分裂割据时期,经济萧条,国力衰落,朝廷无力顾及西陲。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商贸交流和屯田活动均处于冷落和停顿状态。元朝的屯垦活动服从于征战需要,规模大、分布广、屯垦时间短暂,但采取了一些开发绿洲的经济措施,令驻军就地开垦,鼓励百姓开荒造田、铸造农具、减免赋税、兴办手工业,给缺少耕牛和种子的农户分发耕牛和种子。屯垦地点仅限于原来的一些在丝绸之路上的绿洲,如别失八里(吉木萨尔) 、滕竭尔(阜康) 、哈密力(哈密) 、曲先(库车) 、合失哈耳(喀什) 、斡端(和田) 等地。这在客观上对丝绸之路的商贸交流起到了推动作用。明朝国力薄弱,防卫力量已退缩到甘肃嘉峪关(明长城之终点) ,同时海上丝绸之路已兴起,绿洲丝绸之路逐渐消退,淡出人们的视线。清朝时期国力大振,掀起了历史上第 3 次屯田高潮,加速了天山以北绿洲的开发,改变了自古以来以天山为界划分农牧区的格局,但那时绿洲的屯田和保卫丝绸之路的畅通,其意义已远不如汉、唐时代那样重要了。

四、临路行商

  古代没有任何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道路和通讯器材,东西两端的文明古国渴望了解外部世界,大陆腹地的西域和中亚同样企求探索外面的天地。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双脚,涉千山万水,越戈壁沙漠,走出一条路去和外界沟通、交流,用自己生产出来的货物去和对方交换自己所需要又不能生产的东西。丝绸之路成了唯一一条人员来往、货物流动、互通有无的道路。同时,丝绸之路也是具有重大的军事和政治意义的一条道路。

  干旱地区不少绿洲由于受盆地地貌制约,通常背靠崇山峻岭,面临戈壁沙漠,而且绿洲在地域上具有分散性,绿洲之间有沙漠戈壁相隔,两地相距少者几十公里,多者几百公里,容易造成绿洲居民的自我封闭性。另一方面,由于绿洲灌溉农业受到泉水、坎儿井水和山上溪河水量的限制,制约了当地农业大规模的发展,有些绿洲居民不得不脱离农业,去从事商业和手工业。商业贸易要走出去,进行长途贩运,于是当地居民组织起商队,走向外部世界,去探索和交流,促使新疆西域绿洲和中亚绿洲的居民打破封闭,形成经商的传统。再则,丝绸之路上的驻军、屯田、贸易交流,也激发起绿洲居民的经商观念。

  早在远古时代,西域和中原的交流就是通过绿洲之间的道路联系,“殷墟的玉器原料为和田所产就是物证。这些绿洲与绿洲之间的道路,历来联串起来成为丝绸之路而远通欧洲、非洲”。《汉书·西域传》记述: “张骞从西域带回涂林安石榴、胡麻、胡桃、胡豆、甜瓜、胡荽、胡蒜、酒杯藤等”,而“汉朝传入西域的有金币、丝绸织物、衣物、建筑物、建筑技术、乘舆、礼仪、旗鼓、音乐、中医药等,此外,还有冶铁和穿井两项技术。”[11]可见汉朝时,丝绸之路上绿洲间的货物交流已经正常开展。 唐朝的统一和强盛,为西域经济的发展和丝绸之路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唐朝为向西域地区驻军提供军需品,通过马坊、长行坊向西域输送大量布帛。后来“由客商承包官物输送的做法与行纲监督运输队雇送的做法同时存在并日益增多”[15]。葱岭以西的不少国家,如西亚的大食(阿拉伯) 、波斯(伊朗) 及中亚的昭武九姓的康国、石国,向长安朝贡土特产、珍宝、香料物品,长安亦“回赐”丝绸织品、漆器、铁器和药材。这种“朝贡贸易”除贡使外,还有商人和僧人络绎不断地参与,通过驼队马帮来往于东方西方众多的绿洲之间的丝绸古道上。“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这就是唐朝诗人张籍对当年丝绸古道上驼队货运的生动写照。我国考古工作者在 20 世纪先后发现了 1 174 枚波斯萨珊王朝的银币,这些银币大多数是 7—8 世纪(唐朝)所埋藏的[12],大多数是在丝绸之路发现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可能是经嚈哒人、粟特人或突厥人之手传入的,并非全部直接来自波斯。

  处在唐朝和萨珊王朝中间的西突厥日益壮大,占领了中亚的商路。在巨大商业利益的诱惑下,积极开展商业贸易,在东西方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同一时期的 8 世纪,于丝绸之路 西端南侧的阿拉伯半岛,建立起一个地跨亚、欧、非3 洲的强大阿拉伯帝国 (大食 ) ,那里的土著居民是传统的商业民族。他们为了经商,走出阿拉伯半岛,越过浩瀚沙漠通向茫茫海洋,积极推动了丝绸古道上的商业贸易及中国和中亚、西亚的交流。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发展了绿洲灌溉农业,帝国境内形成四大谷仓——大马士革(叙利亚) 、两河流域平原南部(伊拉克) 、波斯湾东部沿岸(伊朗、阿联酋、沙特阿拉伯) 和河中地区(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 。帝国境内出现一些重要城市,如首都巴格达、大马士革、撒马尔罕、布哈拉、开罗等。阿拉伯在经济 上 的 繁 荣,为 东 方 贸 易 的 繁 荣 奠 定 了 物 质基础[16]。

  穆罕默德在《古兰经》中指示“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唐高宗永徽二年(651 年) —唐德宗贞元四年(798 年) ,大食派往中国的使者就有 36次,有不少在中国定居。唐宣宗大中二年(848 年) ,大食商人后裔李彦升在长安考中进士,在中阿友好历史上传为佳话。中国商人也不远万里去阿拉伯,八九世纪时,阿拉伯首都巴格达城曾开设过专卖中国货的市场[10]。凡此种种东西方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都是依赖众多的绿洲城邦来实现的。

  9 世纪末到 13 世纪初的喀喇汗朝 (黑汗 ) 是由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帕米尔以北地区操突厥语的各族建立起的一个地方政权,实际上是回鹘从漠北西迁中的一支,联合葛逻禄、样磨等民族,建立了喀喇汗朝。从此喀喇汗朝在中亚地区取代了西突厥和后来的葛逻禄,9 世纪后期,喀喇汗朝境内的七河流域仍处于游牧区,10 世纪开始在中亚和伊犁河谷逐步完成了由游牧向定居过渡,11—12 世纪出现许多城市和居民点。到喀喇汗朝后期,七河流域和伊犁河流域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灌溉农业,除种植粟、稻、麦等粮食作物外,还种植棉花、瓜果和栽桑养蚕,园艺也很发达。喀喇汗朝以绿洲灌溉农业为基 础,和东方的宋朝、辽朝及西方的伊朗、阿拉伯半岛,以及南方的印度、阿富汗均有频繁的商业来往。运销到宋朝的商品有珠玉、珊瑚、翡翠、象牙、乳香、木香、花蕊布和马驴等畜产品。从宋朝输入西域的商品有金带、锦衣、铜钱、丝织品、工艺品、茶叶等,当时贸易额很大。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 从王朝商队一次输入“乳香三万一千余斤,为钱四万四千余贯”[2]。当时,高昌回鹘和洛阳、开封间的丝路贸易,从不间断。北宋建隆二年 (961) 至元丰八年(1085) 的一百多年中,高昌回鹘将马匹和各种货品,源源不断地运往开封。最大规模的一次在元丰八年(1085) ,其贸易额达到 12 万贯,折合马匹数量最少有24 000 匹。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 ,耶律大石(契丹族首领) 率部西征,将河中地区、七河地区、吐鲁番盆地和塔里木盆地都纳入到一个统一政权之下。西辽统治中亚、西域的 100 年时间内,对宗教采取宽容政策,改变了前喀喇汗朝将伊斯兰教定为国教,禁止其他宗教的做法。契丹人信奉佛教,各种宗教活跃起来,内战减少,社会安定,中亚、西域各地经济有所发展,东西方之间的商业贸易也随之频繁起来。信奉不同宗教、说不同语言、使用不同货币进 行贸易、长期从事中间转手贸易的高昌、和阗、喀什噶尔的回鹘商人,有来自河中地区的布哈拉、撒马尔罕的粟特商人,有 11 世纪以来广泛从事商业活动的鞑靼人,他们东到西夏,又到宋朝,行程万里。当时在中亚和西域的商路,有从撒马尔罕经巴里赫(阿富汗马扎里沙里夫) 去哥疾宁(阿富汗加兹尼) ,有从斡端(新疆和田) 去中原内地,还有的商路从和田、喀什噶尔到撒马尔罕[12]。

  自古以来“近山为农,临路行商”。西辽王朝锡尔河流域、阿姆河流域的很多绿洲已发展成富裕的农业中心。绿洲灌溉农业区除生产大量麦、棉、麻、 水果及良种马、牛、羊、骆驼外,还生产多种副产品和手工业品,由于货物频繁流动,使绿洲平原上出现不少集市和城堡。在西辽王朝时,中亚不少绿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手工业者街区,并发展成出售商品的集市。商路上的讹答剌、怛罗斯,以及楚河右岸的契思梅齐等古城周围的不少村落都有专供商队食宿的旅店和出售商品的地方。其中以“河中府”撒马尔罕(现乌兹别克斯坦第 2 大城市) 最为重要。撒马尔罕从中原得到造纸术,大力发展造纸业,成为向伊斯兰教世界供应纸张的主要商埠。在两宋时期,西域的高昌绿洲、于阗绿洲也由于灌溉农业的发展和商业的兴起,形成了丰富货源,促进 了集市形成。根据吐鲁番出土文书,早在唐代,高昌城内就有官市、胡人互市,商行众多,包括衣、食、住、行各方面。“两宋时代高昌回鹘的绿洲已有完备的水利灌溉系统,有发达的农业生产,棉花产量可观,当地出产的白叠毛布、花蕊布已享誉中原,是输入关内的一项大宗商品。在商品交换中棉花、棉布还起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可以用它购买奴隶、土地和各类商品……葡萄酒也通常当作商品交换。”[2]于阗绿洲自秦、汉、唐以来一直处于丝绸古道之要冲,北宋时农业、手工业有较快发展,商业也 活跃起来。由于商业贸易能带来巨大利润,因而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是于阗国对外关系中的头等大事。当时于阗向内地输出的商品有乳香、花蕊布、玉器、硇砂(氯化铵) 、安息香、胡锦、象牙、翡翠等,从内地带回的商品有丝织物、茶叶、工艺品、金、银、铜钱等。从中原经塔里木盆地运往中亚、西亚的商品还有大黄、麝香和丝绸织品。西亚和中亚都不产麝香,在古代麝香直接从西藏运往伊朗和伊拉克。早在贵霜人、月氏人,以及后来西突厥人和嚈哒人的统治年代,伊朗和吐蕃(西藏) 保持联系的有两条路,一是吐蕃南部的迦湿弥罗(克什米尔) ,另一条是西藏高原以北的塔里木之路[17]。

  两千年前的绿洲灌溉农业,为丝绸之路上的商品贸易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推动了社会分工,使丝绸古道上货流不绝,富庶的绿洲内城堡集市棋布,商行百业兴旺。古代丝路宣示,路通则商兴,兴商则通路,商路相依,路商互存。丝绸之路上如此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交流,必然会推动各个国家彼此间博大精深的精神文明融通。

  作者简介:钱云,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电话:0573-82221237 email:jxmm8237@163.com 地址:830054 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系。

  参考文献:

  [1]钱云,郝毓灵.新疆绿洲[m].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59-60.

  [2]谷苞,郭厚安.西北通史(第 3 卷)[m].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 132,199,207,209,211,224,296.

  [3]黄盛璋.绿洲研究[m].北京: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9,27.

  [4]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m].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84,87.

  [5]刘进宝.敦煌学通论[m].兰 州: 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15-16.

  [6]孙修身.敦煌与中西交通研究[m].兰州: 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9.

  [7]苏北海.西域历史地理[m].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169.

  [8]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 5 册)[m].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9]牛廷伟.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的历史考察[j].固原师专 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2) : 38.

  [10]雷依群.中国古代史[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41-342,488.

  [11]谷苞,刘光华.西北通史(第 1 卷)[m].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 465,467.

  [12]王治来.中亚通史(古代卷上)[m].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 117-118,123,180.

  [13]方英楷.新疆屯垦史[m].乌鲁木齐: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89.

  [14]赵予征.丝绸之路屯垦研究[m].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126.

  [15]谷苞,齐陈骏.西北通史(第 2 卷)[m].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 522.

  [16]王钺.亚欧大陆交流史[m].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168-169.

  [17]阿里·玛扎海里 . 丝绸之路——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m].耿昇,译 . 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439.

(责任编辑 何晓琦)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

"));
"));
"));
网站地图